第六十一章 府尊点拨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笔趣阁 www.bqg16.com,最快更新寒门首辅最新章节!
(求收藏,求推荐票!PS:感谢书友寒月梦龙发的推荐票红包,感谢书友布拉1的打赏!)
“谢慎、韩晅你二人留下。”
姚知府唯独留下了本次府试的前两名,这让其余诸生十分羡慕,但他们羡慕之余却是生出羞愧来。谁叫他们实力不济不能取得二人的成绩呢。
诸生离开后,姚知府冲谢慎和韩晅摆了摆手道:“你二人随本府到内堂来,本府有话对你们说。”
姚知府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谢慎自然不好多说什么,与韩晅一道恭敬的走进了学宫正殿之中。
姚知府转身撩起下摆,施施然的在乌木官帽椅上坐定,一边揉着额角一边说道:“此次府试赴考者众多,可文章多是浮谈,唯有你二人言之有物,巡抚大人点选你二人为前二也是实至名归。”
姚知府稍顿了顿,随即话锋一转道:“可你二人也不可沾沾自喜,当是全力准备院试。本府得到消息,大宗师不日将按临绍兴,你二人可择机行事。”
在谢慎看来姚知府前面说的都是没用的废话,可这最后一句实在是太有用了。
小三关考试中公认最难的是府试,府试上榜的学子院试通常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姚知府刻意强调提学官就要按临绍兴,并叫二人择机行事,这话可就有的品了。
在大明朝做官最重要的素质不是才学渊博而是目聪耳明,心思活泛。
作为官员预备的学子自然也要具备这个素质。
提学官主管一省学政,小到院试、入县学后的岁试、科试,大到决定举人功名的乡试都是由提学官一人主考。也就是说一个士子能否拿到秀才、举人的功名全得看提学官的心情。
那么如何揣度提学官的心情就是学子们的必修课了,姚知府的一句‘择机行事’更是充满了奥义。
如果把姚知府的话看做是一道时文试题的话,如何破题就显得尤为关键。
择机是择的什么机?行事又是行的什么事?
见谢慎、韩晅陷入了沉思姚知府显然很满意。这二人的才华出众,都是极有机会拿到生员资格的。但再往后的路便不仅仅是有才华就能走下去的。作为二人的座师,姚知府当然不介意略微点拨一二。但点拨归点拨,姚知府却是不愿意说破的。为官之道就是这样,有些话点到为止,袖里藏乾坤。至于能不能参悟,就要看个人悟性本事了。
“本府这里有两封书信,你们拿去吧。”
说完姚知府竟然拿出了两封书信来,分别交给了谢慎和韩晅。
“多谢府尊教诲!”
二人齐齐向姚知府行礼,别管姚知府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就提学官按临绍兴这件事而言,二人提前知晓确实得到了实际的好处。
“嗯,你二人回去后当悉心温书,切莫大意。下去吧!”
该说的姚知府都说了,便摆了摆手示意二人退下。
谢慎与韩晅也就识趣的冲姚知府行了一礼,恭敬退下。
出了学宫,韩晅有些好奇的问道:“谢兄的那封信似乎和韩某的有所不同,不知是不是府尊刻意留出的。”
谢慎苦笑道:“府尊的心思哪里是能够轻易参透的,不过既然他老人家煞费苦心的写了两封信来,我二人还是应该悉心参读才是。”
“谢兄说的是......谢兄这次又不声不响拿到了府试案首,看来小三元定是谢兄的囊中物了!”
对于韩晅的吹捧,谢慎一笑置之。虽然院试从难度上讲确实不如府试,但主考院试的可是各省提学官啊。那是朝廷委派来专门主掌一省学政的,可谓是科班出身,专业对口。
这样的专业技术人出起院试题目来肯定是极为变态的。谢慎古文底子又不如这些啃了书本十几年的精英学子扎实,若是题目太偏结果还真不好说。
连中三元哪怕是小三元也会带给谢慎极大的声望。这对于寒门出身的少年来说尤为重要。有了足够的声望他才能在余姚士子圈子里立足,才能被人重视。唯有如此,谢慎在乡试乃至会试中才能不被轻视。
谢慎如今不求别的,只求一个与世家子弟相同的应考环境。
所以大宗师按临绍兴后,谢慎一定要想尽办法与他见上一面,还要见得巧妙!
相较于县试、府试,院试并没有固定的时间、地点,完全看提学官个人的时间安排。
但大体时间多在府试后的半年内。
譬如提学官按临府治,那便会在府学举行府试。若是提学官兴起按临某一县所,那考试自然也可以在县学进行。
总体来说府试结束后,上榜的学子就处于一种极为迷茫的状态,因为他们并不知道院试的具体举行日期,只有等到提学官按临后才能推断的出。
但谢慎不存在这种忧虑,因为姚知府已经提前把大宗师将按临绍兴府的讯息告诉了他。
大宗师来绍兴不是游山玩水的,何况大宗师公务繁忙还要在各府之间巡视,没有空闲的时间挥霍。故而谢慎估摸着院试会在大宗师抵达绍兴府的十五日内举行。也就是说五月前一定会举行院试。
有了这个心理准备,谢慎温起书来自然从容不迫了许多。时间太短自然不可能面面俱到,谢慎只对着注疏笔记将四书五经大的脉络捋了一遍,剩下的工夫都放到了压题上。
弘治朝还没有流行刊印士子的时文选集,故而模仿的风气还没有形成。但谢慎是穿越而来,脑中有无数名家状元写就的时文。
他或许不能清楚的记得时文的每一部分,但大体的破题,承题思路总归是记下的。谢慎之前的行文功底本就不差,加之其腹内书稿无数,只要能做好破题这关,写出一篇精彩的文章还是不难的。
却说这日谢慎温书过后和王守文、谢丕一道在街上闲逛,见到裴千户领着十几名军士往南门而去。一行人浩浩荡荡,好不威风。
作为老熟人,谢慎自然得上去打个招呼。
......
......
(求收藏,求推荐票!PS:感谢书友寒月梦龙发的推荐票红包,感谢书友布拉1的打赏!)
“谢慎、韩晅你二人留下。”
姚知府唯独留下了本次府试的前两名,这让其余诸生十分羡慕,但他们羡慕之余却是生出羞愧来。谁叫他们实力不济不能取得二人的成绩呢。
诸生离开后,姚知府冲谢慎和韩晅摆了摆手道:“你二人随本府到内堂来,本府有话对你们说。”
姚知府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谢慎自然不好多说什么,与韩晅一道恭敬的走进了学宫正殿之中。
姚知府转身撩起下摆,施施然的在乌木官帽椅上坐定,一边揉着额角一边说道:“此次府试赴考者众多,可文章多是浮谈,唯有你二人言之有物,巡抚大人点选你二人为前二也是实至名归。”
姚知府稍顿了顿,随即话锋一转道:“可你二人也不可沾沾自喜,当是全力准备院试。本府得到消息,大宗师不日将按临绍兴,你二人可择机行事。”
在谢慎看来姚知府前面说的都是没用的废话,可这最后一句实在是太有用了。
小三关考试中公认最难的是府试,府试上榜的学子院试通常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姚知府刻意强调提学官就要按临绍兴,并叫二人择机行事,这话可就有的品了。
在大明朝做官最重要的素质不是才学渊博而是目聪耳明,心思活泛。
作为官员预备的学子自然也要具备这个素质。
提学官主管一省学政,小到院试、入县学后的岁试、科试,大到决定举人功名的乡试都是由提学官一人主考。也就是说一个士子能否拿到秀才、举人的功名全得看提学官的心情。
那么如何揣度提学官的心情就是学子们的必修课了,姚知府的一句‘择机行事’更是充满了奥义。
如果把姚知府的话看做是一道时文试题的话,如何破题就显得尤为关键。
择机是择的什么机?行事又是行的什么事?
见谢慎、韩晅陷入了沉思姚知府显然很满意。这二人的才华出众,都是极有机会拿到生员资格的。但再往后的路便不仅仅是有才华就能走下去的。作为二人的座师,姚知府当然不介意略微点拨一二。但点拨归点拨,姚知府却是不愿意说破的。为官之道就是这样,有些话点到为止,袖里藏乾坤。至于能不能参悟,就要看个人悟性本事了。
“本府这里有两封书信,你们拿去吧。”
说完姚知府竟然拿出了两封书信来,分别交给了谢慎和韩晅。
“多谢府尊教诲!”
二人齐齐向姚知府行礼,别管姚知府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就提学官按临绍兴这件事而言,二人提前知晓确实得到了实际的好处。
“嗯,你二人回去后当悉心温书,切莫大意。下去吧!”
该说的姚知府都说了,便摆了摆手示意二人退下。
谢慎与韩晅也就识趣的冲姚知府行了一礼,恭敬退下。
出了学宫,韩晅有些好奇的问道:“谢兄的那封信似乎和韩某的有所不同,不知是不是府尊刻意留出的。”
谢慎苦笑道:“府尊的心思哪里是能够轻易参透的,不过既然他老人家煞费苦心的写了两封信来,我二人还是应该悉心参读才是。”
“谢兄说的是......谢兄这次又不声不响拿到了府试案首,看来小三元定是谢兄的囊中物了!”
对于韩晅的吹捧,谢慎一笑置之。虽然院试从难度上讲确实不如府试,但主考院试的可是各省提学官啊。那是朝廷委派来专门主掌一省学政的,可谓是科班出身,专业对口。
这样的专业技术人出起院试题目来肯定是极为变态的。谢慎古文底子又不如这些啃了书本十几年的精英学子扎实,若是题目太偏结果还真不好说。
连中三元哪怕是小三元也会带给谢慎极大的声望。这对于寒门出身的少年来说尤为重要。有了足够的声望他才能在余姚士子圈子里立足,才能被人重视。唯有如此,谢慎在乡试乃至会试中才能不被轻视。
谢慎如今不求别的,只求一个与世家子弟相同的应考环境。
所以大宗师按临绍兴后,谢慎一定要想尽办法与他见上一面,还要见得巧妙!
相较于县试、府试,院试并没有固定的时间、地点,完全看提学官个人的时间安排。
但大体时间多在府试后的半年内。
譬如提学官按临府治,那便会在府学举行府试。若是提学官兴起按临某一县所,那考试自然也可以在县学进行。
总体来说府试结束后,上榜的学子就处于一种极为迷茫的状态,因为他们并不知道院试的具体举行日期,只有等到提学官按临后才能推断的出。
但谢慎不存在这种忧虑,因为姚知府已经提前把大宗师将按临绍兴府的讯息告诉了他。
大宗师来绍兴不是游山玩水的,何况大宗师公务繁忙还要在各府之间巡视,没有空闲的时间挥霍。故而谢慎估摸着院试会在大宗师抵达绍兴府的十五日内举行。也就是说五月前一定会举行院试。
有了这个心理准备,谢慎温起书来自然从容不迫了许多。时间太短自然不可能面面俱到,谢慎只对着注疏笔记将四书五经大的脉络捋了一遍,剩下的工夫都放到了压题上。
弘治朝还没有流行刊印士子的时文选集,故而模仿的风气还没有形成。但谢慎是穿越而来,脑中有无数名家状元写就的时文。
他或许不能清楚的记得时文的每一部分,但大体的破题,承题思路总归是记下的。谢慎之前的行文功底本就不差,加之其腹内书稿无数,只要能做好破题这关,写出一篇精彩的文章还是不难的。
却说这日谢慎温书过后和王守文、谢丕一道在街上闲逛,见到裴千户领着十几名军士往南门而去。一行人浩浩荡荡,好不威风。
作为老熟人,谢慎自然得上去打个招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