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最后的“保皇派”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笔趣阁 www.bqg16.com,最快更新三国全史:全两册最新章节!
形成于赤壁之战的孙刘联盟,战后虽然也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总体来说联盟没有破裂,并在双方需要的时候得到了加强,曹操在三方势力中虽然最强大,但也经常被打败。
汉中失手、扬州受攻、襄阳一线也不断受到挤压,在三大战场上近年来曹操都乏善可陈。有人说曹操老了,这或许是一个原因,但比这个还重要的原因,发生在曹氏阵营的内部。
这是一个政治问题,对于搞政治并不拿手的曹操来说,一遇到此类问题总要失分,某种程度上拖了军事的后腿。当年董昭提出恢复九州制的建议时,立即招来了反对,反对最激烈的竟然是荀彧,另一位是孔融,他们明知董昭的背后是曹操,也毫不留情地予以抨击,让这件事只得作罢。
虽然已经过去很多年,但曹操的心里一直耿耿于怀,后来他杀了孔融,算是出了口气,但想推进的政治改革却毫无进展。一直到了建安十七年(212),曹操率军西征,取得潼关大捷,赤壁之战的阴霾一扫而空,曹操又想起了这件事。
为表彰曹操讨伐马超和关中诸将的业绩,献帝刘协在许县下诏赐给曹操三项特权——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它们的具体内容之前已做过介绍,都是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但曹操要的不是这个,他更看中实际。不久,献帝又下诏,割河内郡的荡阴、朝歌、林虑三个县,东郡的卫国、顿丘、东武阳、发干四个县,钜鹿郡的瘿陶、曲周、南和三县,广平国的任城县,赵郡的襄国、邯郸、易阳三个县,以上共十四个县,都归划魏郡管辖。
魏郡属冀州刺史部,邺县就在该郡,它原来辖有十五个县,已经是大郡了,现在又从附近几个郡国划出十四个县归魏郡,让魏郡成了一个超级郡。熟悉政治的人都知道,这绝不是一次普通的行政区划改革,后面必然有文章。果然,这一年10月又是董昭提出建议,恢复古代五等爵制。
所谓五等爵,指的是公、侯、伯、子、男这五种爵位,其中公爵最高,男爵最低。五等爵制盛行于奴隶社会时代,最大的特点是世袭,有爵位的人就是贵族,世世代代都可享受特权。董昭提出恢复五等爵制,等于推翻高祖刘邦定下的“白马盟誓”,这是一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让人想起了王莽。
西汉末年,王莽当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司马,他也想在政治上有所突破,面对爵位上的限制,王莽提出的也是恢复古制,当上了所谓的“安汉公”,继而废除了刘氏皇帝,自己当了皇帝。
所以,在许多人看来,所谓恢复古制只是一个幌子,篡汉自立才是实质,这与董昭早年提出的恢复九州制还有所不同,所以相当敏感。除此之外,董昭还提出恢复另一套制度——九锡制,更让人把曹操与王莽联系在了一起。“锡”通“赐”,所谓“九锡”就是指天子赏赐给臣下的九种物品。根据《周礼》的解释,这些物品包括:车马,含金车大辂和兵车戎辂,分别由八匹黑马驾驶;衣服,含衮冕之服以及配套的赤舄鞋;乐县(“读xuán,同‘悬’,乐县:王者之乐”),是一些定音、校音的乐器;朱户,红漆的大门;纳陛,登殿时特凿的陛级,使登升者不露身,犹如走在贵宾通道;虎贲,天子专用的卫士,通常赏赐300人;弓矢,含天子专用的彤弓矢100副、玄弓矢1000副,可讨伐不义;斧钺,用以诛伐有罪之人;秬鬯,一种祭礼上用的香酒,以黑黍和郁金草酿成。
这些东西都是天子的御用之物,拥有它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特别授权,可以征讨叛逆,也可以诛杀不法之人,等于先斩后奏。
董昭提出恢复五等爵制、九锡制,加上他以前提出过的恢复九州制,这些重大改革主张都是以复古为旗号,至于复的是商周的古还是王莽的古,不同的人或许会有不同的解读。而且,董昭提出这些想法前似乎并没有向曹操汇报过,因为曹操知道后曾表示了反对:“恢复五等爵制是大事,只有圣人才能完成,不是人臣可以办到的,这让我如何面对?”
董昭坚持自己的想法,他劝曹操不要为眼前的所谓名节所拖累,应该放眼长远,尤其要为儿孙考虑,在政治上不能过于因循守旧,要根据形势的发展有所革新和突破。史书没有记载曹操听完这番话后的反应,但董昭下面继续为这件事奔走,说明曹操被说服了,或者默许了董昭的做法。
但有人坚决反对,这个人是荀彧。
董昭密访荀彧,想争取支持,却遭到了荀彧的反对。荀彧认为曹操兴义兵的目的是匡扶朝政,怀持的是一颗对汉朝的忠贞之心,故而董昭等人的提议不合适。荀彧的观点很快被曹操知道,曹操相当不高兴。董昭还想做荀彧的工作,他给荀彧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过去周公、吕望在世,正当姬氏强盛,有周文王、周武王开创的大业,辅助幼小的成王,功勋与曹公现在差不多,他们仍然接受了很高的爵位,赐土开疆。到田单在世时,率领强大齐国的军队,为报仇进攻燕国,攻下了七十座城,迎立齐襄王,齐襄王加赏田单,东边有掖邑的封地,西边有菑上的良田。前世对待功臣,都是如此厚赏。现在曹公面对海内倾覆,汉室宗庙焚灭,他亲自披坚执锐,四处征伐,栉风沐雨,已经有三十年,他扫灭群凶,为百姓除害,使汉室复存,刘氏得以被天下人所奉祀。前面提到的那些人,与曹公相比就像高山与土丘,无法相提并论。可如今曹公只是与诸位将军同列,封侯也只能给一县的封邑,这难道是天下之所望吗?”
董昭说的也是实情,以曹操的地位和身份,在爵位上只能跟张辽、于禁这些人相等,这是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应该改一改。但荀彧就是不松口,仍然坚持己见。荀彧当然知道董昭代表的是曹操,也知道他的意见很快就会被曹操得知,但为了心中的信念,他不肯做出一点儿让步。
不过,现在的形势已经变了。之前反对九州制时,荀彧的意见还能得到曹操的重视。而现在,一方面曹操的耐心被消耗得差不多了;另一方面曹操对时局的把控能力也与之前不太一样,当初他对汝颍士人的依赖度还很高,荀彧是汝颍士人的代表,曹操因而有所顾忌,而现在他不打算再那么做了。
就在董昭提出恢复五等爵制的同时,即建安十七年(212)10月,曹操亲自指挥大军远征孙权,这件事之前已经说过。需要补充的是,当参战的部队先后于谯县集结时,曹操专门请献帝派尚书令荀彧代表朝廷到谯县来慰问。
天子派大臣到前线劳军是惯例,但由主持朝廷日常工作的荀彧亲自前来,是以前没有过的。包括荀彧本人在内,许多人都注意到了这个细节,感觉将有什么事发生。果然,曹操随后就以献帝的名义发布诏令改任荀彧为光禄大夫,不再担任尚书令一职,以侍中、光禄大夫的名义持节继续留在军中,并担任曹操的军事顾问(参丞相军事)。
这一任命非同小可,光禄大夫的品秩是“比二千石”,品秩二千石可以看作正部长级,“比二千石”略低于二千石,可以视为副部长级。荀彧担任了十多年的尚书令一职,品秩只有一千石,算是个司局级,看来他升官了,可尚书台是朝廷的秘书局和机要局,实际权力要大得多,远远超过了一般部长,尤其在当前的局势下,尚书令处理朝廷日常工作,是曹操在许县的代言人。
在一部分士人的心目中荀彧就是他们的领袖,当个部长都屈才,就连曹操都认为荀彧的地位应该更高,一度曾经想让他担任三公之一的太尉,被荀彧本人拒绝了。现在,再笨的人都明白荀彧的尚书令变成了光禄大夫绝不是升官,而意味着他失宠了,曹操让荀彧参丞相府军事,又把荀彧变成了自己直接的下级。
荀彧郁闷至极,病了。
曹操率大军推进到长江边上的濡须口一带,随军行动的荀彧因病留在了寿春,在这里他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最终病逝于寿春,这一年他正好50岁。
有的史书说荀彧的死因主要是有病,而心情郁闷也是原因之一,也有史书说荀彧是自杀,说曹操这时馈赠给荀彧一些吃的东西,荀彧打开后发现里面是空的,荀彧感到这是曹操在暗示自己什么,于是喝毒药自杀了。还有史书记载,荀彧临死前曾把与自己有关保存的重要文件都烧了,因而他曾经提出过的许多奇策密谋都不为人知。
正值壮年的荀彧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死于军中,又是在恢复五等爵制争论的关键时刻,不能不引起朝野内外和民间的广泛猜测。
当时社会上什么传闻都有,其中有一种认为曹操逼荀彧杀伏皇后,荀彧不干,于是自杀。这种议论由寿春逃到江东的人告诉了孙权,孙权深信不疑,他以告示的形式广泛宣传。消息又传到了刘备那里,刘备知道后痛惜不已:“曹操这个老东西如果不死,天下就没有安宁的时候了!”
荀彧死了,搬走了面前最大的政治障碍,曹操可以放心地推行他的政治改革了。
曹操立即着手这些改革,第一步就是恢复了酝酿已久的九州制,主要内容是:撤销幽州刺史部和并州刺史部的建制,将其所辖郡国并入冀州刺史部;撤销司隶校尉部、凉州刺史部,将其所辖郡国并入刚刚成立的雍州刺史部;撤销交州刺史部,将其所辖郡国分别并入荆州刺史部和益州刺史部。
东汉原有十三个州刺史部,本次行政区划调整后只剩下兖州、豫州、青州、徐州、荆州、扬州、冀州、益州、雍州九个州刺史部,与“禹贡九州”相比差别只在益州刺史部一地,“禹贡九州”没有益州而有梁州,而这两个州指的是一个地方。按照新的行政区划,目前曹操控制区的范围包括冀州、兖州、豫州、青州的全部,以及雍州、徐州的大部,荆州、扬州的一小部,孙权拥有扬州的大部以及荆州的一小部,刘备拥有荆州的一部分,刘璋拥有益州,另外现属于冀州刺史部的辽东一带有公孙氏的割据势力,而原交州刺史部的大部分地区也处于割据状态。
完成这项工作,紧接着是爵位制改革。
建安十八年(213)5月,献帝派御史中丞郗虑持节前来邺县,拜曹操为魏公,这是继王莽的安汉公之后两汉又一次有了“公”这一爵位。根据献帝的诏书,魏公曹操的食邑范围不仅包括已拥有29个县的魏郡,还包括魏郡周边的其他九个郡国,即河东郡、河内郡、魏郡、赵国、中山国、常山国、钜鹿国、安平国、甘陵国和平原国,幽州和并州撤销后,它们都隶属于冀州刺史部。
这十个郡其实就是国中之国,姑且称之为“魏公国”。
郗虑一行带来了献帝为册封曹操而发布的长篇诏令,这篇诏令文辞华美,相传为供职于尚书台的陈留郡中牟县人潘勖所作,他是有名的碑颂高手。
诏令叙述了曹操的所有功绩,颁布了建立“魏公国”的命令,同时明确曹操以魏公的身份仍兼任丞相和冀州牧,又加九锡,具体内容与王莽的九锡大致相同,只是稍有区别。
恢复九州制、五等爵制,又加九锡,这一连串的政治举措密集推出,令人震撼,但由于前期做了大量铺垫工作,大家已经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加上荀彧已死,所以这一次并没有听到什么反对之声。
但曹操本人却表示辞让,他接到献帝的诏书后说:“接受九锡,建立国家,这是周公这样的伟人才能完成的,汉初七个异姓王都跟汉高祖在当老百姓的时候就共同起事,建立王业,功劳巨大,我怎么有资格跟他们相比?”
当然这只是客气客气,费了那么大的劲,又是改行政区划,又是四处做工作,哪有不接受的道理?
见曹操一味辞让,大家就搞了个劝进活动。这种活动虽然是自发的,但所有重要官员都参与其中,史书上记载着其中一份劝进者的名单,这份名单里有30来人,包括中军师陵树亭侯荀攸、前军师东武亭侯钟繇、左军师凉茂、右军师毛玠、平虏将军华乡侯刘勳、建武将军清苑亭侯刘若、伏波将军高安侯夏侯惇、扬武将军都亭侯王忠、奋威将军乐乡侯刘展、建忠将军昌乡亭侯鲜于辅、奋武将军安国亭侯程昱、太中大夫都乡侯贾诩、军师祭酒千秋亭侯董昭、都亭侯薛洪、南乡亭侯董蒙,关内侯王粲、傅巽,祭酒王选、袁涣、王朗、张承、任籓、杜袭,中护军国明亭侯曹洪、中领军万岁亭侯韩浩、行骁骑将军安平亭侯曹仁、领护军将军王图,以及长史万潜、谢奂、袁霸等。
这样的名单虽然冗长枯燥,但它更真实,尤其所提及的每个人的职务也更准确,可以作为对其他史料的补充。在上面这份名单上有刘若、刘展、董蒙、王图、袁霸这些人,他们在历史上的名气并不大,但能跻身于劝进者的行列,当年一定不是等闲之辈吧。
经过一番劝进,曹操终于接受了魏公和九锡,但他表示“魏公国”的范围只接受魏郡,不接受其他九个郡,众人于是再次劝进,言辞更加恳切:“这次要建立魏国,朝廷先把想法向群臣征求过意见,之后才发的诏书。您违抗朝廷的诏令,长时间不肯接受,现在接受了又辞去多的,只接受少的,这样做仍然让朝廷的诏令无法施行。从前齐鲁受封拥有整个东海,有400万户赋税。基业广大才容易建立功勋,如今魏国虽然有十个郡,但仍然比当年的鲁国小,从户数看更是连一半都比不上。圣上看到秦朝因为没有辅佐拱卫而招致灭亡,所以才把这个重任托付给您,希望您接受圣上的诏命,不要再拒绝!”
经过一番辞让和劝进,曹操最后接受了诏命,曹操上书拜谢受封,这篇文章也保存在史书里,虽然文字工整,文笔不错,但一看就是秘书们的代笔,跟《让县自明本志令》完全不是一回事。
建安十八年(213)7月,曹操在邺县修建魏公国的社稷、宗庙。
9月,在铜雀台的边上修筑了金虎台。11月,根据献帝的诏书并参考汉朝初年的制度,“魏公国”内设置了尚书、侍中、六卿等官职,曹操任命荀攸为“魏公国”的尚书令,凉茂为其尚书仆射,毛玠、崔琰、常林、徐奕、何夔为尚书,王粲、杜袭、卫觊、和洽为侍中,他们大都从丞相府转任而来,都是实干型人才,初步搭建起“魏公国”的管理架构。
次年正月,曹操按照旧时制度在“魏公国”耕种籍田。所谓籍田,就是在春耕之前天子率诸侯亲自耕田,有祈求丰收之意。其具体的仪式是,当天一大早,以太牢之礼祭祀先农神,之后来到国都南面专门辟出来的千亩田地里,天子亲自执犁,来回耕作三次。
3月,献帝下诏明确魏公的地位在所有刘姓诸侯王之上,改授金质印玺、红色绶带,授予远游冠,献帝派左中郎将杨宣、亭侯裴茂专程送来这些东西。
这一年,“铜雀三台”中的最后一座竣工,取名“冰井台”,上面不仅有米窖和盐窖,还修了数口冰井,从台上垂直伸向地下,利用井内的低温储藏冰块和煤炭(石墨),让台上的人即使在天气较热的时候也能喝上冰镇的饮料,吃上冰镇的瓜果。
形成于赤壁之战的孙刘联盟,战后虽然也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总体来说联盟没有破裂,并在双方需要的时候得到了加强,曹操在三方势力中虽然最强大,但也经常被打败。
汉中失手、扬州受攻、襄阳一线也不断受到挤压,在三大战场上近年来曹操都乏善可陈。有人说曹操老了,这或许是一个原因,但比这个还重要的原因,发生在曹氏阵营的内部。
这是一个政治问题,对于搞政治并不拿手的曹操来说,一遇到此类问题总要失分,某种程度上拖了军事的后腿。当年董昭提出恢复九州制的建议时,立即招来了反对,反对最激烈的竟然是荀彧,另一位是孔融,他们明知董昭的背后是曹操,也毫不留情地予以抨击,让这件事只得作罢。
虽然已经过去很多年,但曹操的心里一直耿耿于怀,后来他杀了孔融,算是出了口气,但想推进的政治改革却毫无进展。一直到了建安十七年(212),曹操率军西征,取得潼关大捷,赤壁之战的阴霾一扫而空,曹操又想起了这件事。
为表彰曹操讨伐马超和关中诸将的业绩,献帝刘协在许县下诏赐给曹操三项特权——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它们的具体内容之前已做过介绍,都是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但曹操要的不是这个,他更看中实际。不久,献帝又下诏,割河内郡的荡阴、朝歌、林虑三个县,东郡的卫国、顿丘、东武阳、发干四个县,钜鹿郡的瘿陶、曲周、南和三县,广平国的任城县,赵郡的襄国、邯郸、易阳三个县,以上共十四个县,都归划魏郡管辖。
魏郡属冀州刺史部,邺县就在该郡,它原来辖有十五个县,已经是大郡了,现在又从附近几个郡国划出十四个县归魏郡,让魏郡成了一个超级郡。熟悉政治的人都知道,这绝不是一次普通的行政区划改革,后面必然有文章。果然,这一年10月又是董昭提出建议,恢复古代五等爵制。
所谓五等爵,指的是公、侯、伯、子、男这五种爵位,其中公爵最高,男爵最低。五等爵制盛行于奴隶社会时代,最大的特点是世袭,有爵位的人就是贵族,世世代代都可享受特权。董昭提出恢复五等爵制,等于推翻高祖刘邦定下的“白马盟誓”,这是一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让人想起了王莽。
西汉末年,王莽当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司马,他也想在政治上有所突破,面对爵位上的限制,王莽提出的也是恢复古制,当上了所谓的“安汉公”,继而废除了刘氏皇帝,自己当了皇帝。
所以,在许多人看来,所谓恢复古制只是一个幌子,篡汉自立才是实质,这与董昭早年提出的恢复九州制还有所不同,所以相当敏感。除此之外,董昭还提出恢复另一套制度——九锡制,更让人把曹操与王莽联系在了一起。“锡”通“赐”,所谓“九锡”就是指天子赏赐给臣下的九种物品。根据《周礼》的解释,这些物品包括:车马,含金车大辂和兵车戎辂,分别由八匹黑马驾驶;衣服,含衮冕之服以及配套的赤舄鞋;乐县(“读xuán,同‘悬’,乐县:王者之乐”),是一些定音、校音的乐器;朱户,红漆的大门;纳陛,登殿时特凿的陛级,使登升者不露身,犹如走在贵宾通道;虎贲,天子专用的卫士,通常赏赐300人;弓矢,含天子专用的彤弓矢100副、玄弓矢1000副,可讨伐不义;斧钺,用以诛伐有罪之人;秬鬯,一种祭礼上用的香酒,以黑黍和郁金草酿成。
这些东西都是天子的御用之物,拥有它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特别授权,可以征讨叛逆,也可以诛杀不法之人,等于先斩后奏。
董昭提出恢复五等爵制、九锡制,加上他以前提出过的恢复九州制,这些重大改革主张都是以复古为旗号,至于复的是商周的古还是王莽的古,不同的人或许会有不同的解读。而且,董昭提出这些想法前似乎并没有向曹操汇报过,因为曹操知道后曾表示了反对:“恢复五等爵制是大事,只有圣人才能完成,不是人臣可以办到的,这让我如何面对?”
董昭坚持自己的想法,他劝曹操不要为眼前的所谓名节所拖累,应该放眼长远,尤其要为儿孙考虑,在政治上不能过于因循守旧,要根据形势的发展有所革新和突破。史书没有记载曹操听完这番话后的反应,但董昭下面继续为这件事奔走,说明曹操被说服了,或者默许了董昭的做法。
但有人坚决反对,这个人是荀彧。
董昭密访荀彧,想争取支持,却遭到了荀彧的反对。荀彧认为曹操兴义兵的目的是匡扶朝政,怀持的是一颗对汉朝的忠贞之心,故而董昭等人的提议不合适。荀彧的观点很快被曹操知道,曹操相当不高兴。董昭还想做荀彧的工作,他给荀彧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过去周公、吕望在世,正当姬氏强盛,有周文王、周武王开创的大业,辅助幼小的成王,功勋与曹公现在差不多,他们仍然接受了很高的爵位,赐土开疆。到田单在世时,率领强大齐国的军队,为报仇进攻燕国,攻下了七十座城,迎立齐襄王,齐襄王加赏田单,东边有掖邑的封地,西边有菑上的良田。前世对待功臣,都是如此厚赏。现在曹公面对海内倾覆,汉室宗庙焚灭,他亲自披坚执锐,四处征伐,栉风沐雨,已经有三十年,他扫灭群凶,为百姓除害,使汉室复存,刘氏得以被天下人所奉祀。前面提到的那些人,与曹公相比就像高山与土丘,无法相提并论。可如今曹公只是与诸位将军同列,封侯也只能给一县的封邑,这难道是天下之所望吗?”
董昭说的也是实情,以曹操的地位和身份,在爵位上只能跟张辽、于禁这些人相等,这是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应该改一改。但荀彧就是不松口,仍然坚持己见。荀彧当然知道董昭代表的是曹操,也知道他的意见很快就会被曹操得知,但为了心中的信念,他不肯做出一点儿让步。
不过,现在的形势已经变了。之前反对九州制时,荀彧的意见还能得到曹操的重视。而现在,一方面曹操的耐心被消耗得差不多了;另一方面曹操对时局的把控能力也与之前不太一样,当初他对汝颍士人的依赖度还很高,荀彧是汝颍士人的代表,曹操因而有所顾忌,而现在他不打算再那么做了。
就在董昭提出恢复五等爵制的同时,即建安十七年(212)10月,曹操亲自指挥大军远征孙权,这件事之前已经说过。需要补充的是,当参战的部队先后于谯县集结时,曹操专门请献帝派尚书令荀彧代表朝廷到谯县来慰问。
天子派大臣到前线劳军是惯例,但由主持朝廷日常工作的荀彧亲自前来,是以前没有过的。包括荀彧本人在内,许多人都注意到了这个细节,感觉将有什么事发生。果然,曹操随后就以献帝的名义发布诏令改任荀彧为光禄大夫,不再担任尚书令一职,以侍中、光禄大夫的名义持节继续留在军中,并担任曹操的军事顾问(参丞相军事)。
这一任命非同小可,光禄大夫的品秩是“比二千石”,品秩二千石可以看作正部长级,“比二千石”略低于二千石,可以视为副部长级。荀彧担任了十多年的尚书令一职,品秩只有一千石,算是个司局级,看来他升官了,可尚书台是朝廷的秘书局和机要局,实际权力要大得多,远远超过了一般部长,尤其在当前的局势下,尚书令处理朝廷日常工作,是曹操在许县的代言人。
在一部分士人的心目中荀彧就是他们的领袖,当个部长都屈才,就连曹操都认为荀彧的地位应该更高,一度曾经想让他担任三公之一的太尉,被荀彧本人拒绝了。现在,再笨的人都明白荀彧的尚书令变成了光禄大夫绝不是升官,而意味着他失宠了,曹操让荀彧参丞相府军事,又把荀彧变成了自己直接的下级。
荀彧郁闷至极,病了。
曹操率大军推进到长江边上的濡须口一带,随军行动的荀彧因病留在了寿春,在这里他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最终病逝于寿春,这一年他正好50岁。
有的史书说荀彧的死因主要是有病,而心情郁闷也是原因之一,也有史书说荀彧是自杀,说曹操这时馈赠给荀彧一些吃的东西,荀彧打开后发现里面是空的,荀彧感到这是曹操在暗示自己什么,于是喝毒药自杀了。还有史书记载,荀彧临死前曾把与自己有关保存的重要文件都烧了,因而他曾经提出过的许多奇策密谋都不为人知。
正值壮年的荀彧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死于军中,又是在恢复五等爵制争论的关键时刻,不能不引起朝野内外和民间的广泛猜测。
当时社会上什么传闻都有,其中有一种认为曹操逼荀彧杀伏皇后,荀彧不干,于是自杀。这种议论由寿春逃到江东的人告诉了孙权,孙权深信不疑,他以告示的形式广泛宣传。消息又传到了刘备那里,刘备知道后痛惜不已:“曹操这个老东西如果不死,天下就没有安宁的时候了!”
荀彧死了,搬走了面前最大的政治障碍,曹操可以放心地推行他的政治改革了。
曹操立即着手这些改革,第一步就是恢复了酝酿已久的九州制,主要内容是:撤销幽州刺史部和并州刺史部的建制,将其所辖郡国并入冀州刺史部;撤销司隶校尉部、凉州刺史部,将其所辖郡国并入刚刚成立的雍州刺史部;撤销交州刺史部,将其所辖郡国分别并入荆州刺史部和益州刺史部。
东汉原有十三个州刺史部,本次行政区划调整后只剩下兖州、豫州、青州、徐州、荆州、扬州、冀州、益州、雍州九个州刺史部,与“禹贡九州”相比差别只在益州刺史部一地,“禹贡九州”没有益州而有梁州,而这两个州指的是一个地方。按照新的行政区划,目前曹操控制区的范围包括冀州、兖州、豫州、青州的全部,以及雍州、徐州的大部,荆州、扬州的一小部,孙权拥有扬州的大部以及荆州的一小部,刘备拥有荆州的一部分,刘璋拥有益州,另外现属于冀州刺史部的辽东一带有公孙氏的割据势力,而原交州刺史部的大部分地区也处于割据状态。
完成这项工作,紧接着是爵位制改革。
建安十八年(213)5月,献帝派御史中丞郗虑持节前来邺县,拜曹操为魏公,这是继王莽的安汉公之后两汉又一次有了“公”这一爵位。根据献帝的诏书,魏公曹操的食邑范围不仅包括已拥有29个县的魏郡,还包括魏郡周边的其他九个郡国,即河东郡、河内郡、魏郡、赵国、中山国、常山国、钜鹿国、安平国、甘陵国和平原国,幽州和并州撤销后,它们都隶属于冀州刺史部。
这十个郡其实就是国中之国,姑且称之为“魏公国”。
郗虑一行带来了献帝为册封曹操而发布的长篇诏令,这篇诏令文辞华美,相传为供职于尚书台的陈留郡中牟县人潘勖所作,他是有名的碑颂高手。
诏令叙述了曹操的所有功绩,颁布了建立“魏公国”的命令,同时明确曹操以魏公的身份仍兼任丞相和冀州牧,又加九锡,具体内容与王莽的九锡大致相同,只是稍有区别。
恢复九州制、五等爵制,又加九锡,这一连串的政治举措密集推出,令人震撼,但由于前期做了大量铺垫工作,大家已经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加上荀彧已死,所以这一次并没有听到什么反对之声。
但曹操本人却表示辞让,他接到献帝的诏书后说:“接受九锡,建立国家,这是周公这样的伟人才能完成的,汉初七个异姓王都跟汉高祖在当老百姓的时候就共同起事,建立王业,功劳巨大,我怎么有资格跟他们相比?”
当然这只是客气客气,费了那么大的劲,又是改行政区划,又是四处做工作,哪有不接受的道理?
见曹操一味辞让,大家就搞了个劝进活动。这种活动虽然是自发的,但所有重要官员都参与其中,史书上记载着其中一份劝进者的名单,这份名单里有30来人,包括中军师陵树亭侯荀攸、前军师东武亭侯钟繇、左军师凉茂、右军师毛玠、平虏将军华乡侯刘勳、建武将军清苑亭侯刘若、伏波将军高安侯夏侯惇、扬武将军都亭侯王忠、奋威将军乐乡侯刘展、建忠将军昌乡亭侯鲜于辅、奋武将军安国亭侯程昱、太中大夫都乡侯贾诩、军师祭酒千秋亭侯董昭、都亭侯薛洪、南乡亭侯董蒙,关内侯王粲、傅巽,祭酒王选、袁涣、王朗、张承、任籓、杜袭,中护军国明亭侯曹洪、中领军万岁亭侯韩浩、行骁骑将军安平亭侯曹仁、领护军将军王图,以及长史万潜、谢奂、袁霸等。
这样的名单虽然冗长枯燥,但它更真实,尤其所提及的每个人的职务也更准确,可以作为对其他史料的补充。在上面这份名单上有刘若、刘展、董蒙、王图、袁霸这些人,他们在历史上的名气并不大,但能跻身于劝进者的行列,当年一定不是等闲之辈吧。
经过一番劝进,曹操终于接受了魏公和九锡,但他表示“魏公国”的范围只接受魏郡,不接受其他九个郡,众人于是再次劝进,言辞更加恳切:“这次要建立魏国,朝廷先把想法向群臣征求过意见,之后才发的诏书。您违抗朝廷的诏令,长时间不肯接受,现在接受了又辞去多的,只接受少的,这样做仍然让朝廷的诏令无法施行。从前齐鲁受封拥有整个东海,有400万户赋税。基业广大才容易建立功勋,如今魏国虽然有十个郡,但仍然比当年的鲁国小,从户数看更是连一半都比不上。圣上看到秦朝因为没有辅佐拱卫而招致灭亡,所以才把这个重任托付给您,希望您接受圣上的诏命,不要再拒绝!”
经过一番辞让和劝进,曹操最后接受了诏命,曹操上书拜谢受封,这篇文章也保存在史书里,虽然文字工整,文笔不错,但一看就是秘书们的代笔,跟《让县自明本志令》完全不是一回事。
建安十八年(213)7月,曹操在邺县修建魏公国的社稷、宗庙。
9月,在铜雀台的边上修筑了金虎台。11月,根据献帝的诏书并参考汉朝初年的制度,“魏公国”内设置了尚书、侍中、六卿等官职,曹操任命荀攸为“魏公国”的尚书令,凉茂为其尚书仆射,毛玠、崔琰、常林、徐奕、何夔为尚书,王粲、杜袭、卫觊、和洽为侍中,他们大都从丞相府转任而来,都是实干型人才,初步搭建起“魏公国”的管理架构。
次年正月,曹操按照旧时制度在“魏公国”耕种籍田。所谓籍田,就是在春耕之前天子率诸侯亲自耕田,有祈求丰收之意。其具体的仪式是,当天一大早,以太牢之礼祭祀先农神,之后来到国都南面专门辟出来的千亩田地里,天子亲自执犁,来回耕作三次。
3月,献帝下诏明确魏公的地位在所有刘姓诸侯王之上,改授金质印玺、红色绶带,授予远游冠,献帝派左中郎将杨宣、亭侯裴茂专程送来这些东西。
这一年,“铜雀三台”中的最后一座竣工,取名“冰井台”,上面不仅有米窖和盐窖,还修了数口冰井,从台上垂直伸向地下,利用井内的低温储藏冰块和煤炭(石墨),让台上的人即使在天气较热的时候也能喝上冰镇的饮料,吃上冰镇的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