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七、最后的“拥曹派”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笔趣阁 www.bqg16.com,最快更新三国全史:全两册最新章节!
毌丘俭、文钦之叛没能重创司马氏的权力体系,却重创了司马师本人,在文鸯发起的那次突袭中司马师的眼伤复发,伤势还挺重,本来他想去寿春,亲眼看一看这个4年前刚刚发生过叛乱的地方为何又发生了叛乱,但由于伤势严重,还是放弃了。
司马师赶回洛阳,走到许昌时觉得伤情进一步加重,只好不走了,让人去通知弟弟司马昭,要他来许昌。司马昭得到消息大吃一惊,星夜赶来。
见到弟弟后,司马师当即宣布辞去大将军一职,交由弟弟担任,之后让司马昭马上返回洛阳,不得耽误,司马昭还未动身,司马师的病情又突然恶化了。
少帝曹髦正元二年(255)正月28日,司马师病死于许昌,终年47岁。消息传到洛阳,少帝曹髦素服吊唁,发布诏书,认为司马师有济世宁国之勋、克定祸乱之功,应该加以殊礼,让公卿们商议。有大臣建议按照当年霍光死后所礼遇,应追拜司马师为大司马,增邑5万户,谥号为武公。
少帝曹髦同意,诏书送达许昌,司马昭却上表辞让:“臣亡父不敢受丞相、相国以及九命之礼,亡兄不敢受相国之位,这是因为丞相是太祖武皇帝生前担任过的职务。当年萧何、张良、霍光都有匡佐之功,萧何的谥号是文终,张良的谥号是文成,霍光的谥号是宣成,如果非要以文武作为谥号的话,请按照萧何等人的标准赐予就行。”
少帝曹髦诏准,颁给司马师谥号为忠武。
但是少帝突然又下了另一份诏书,说南方不断发生叛乱,局势仍不稳定,让司马昭就地在许昌驻守,不必返回洛阳了。诏书在送达司马昭之前先要经过傅嘏之手,他是朝廷秘书局的尚书,本次又随司马师出征,参与机要。
傅嘏觉得事关重大,如果按诏书执行,洛阳的局势就有失控的危险;如果不执行诏书,又有违命的嫌疑。傅嘏找钟会商量,钟会也随军出征,他名义上是中书台的中书侍郎,实际是司马师的高级参谋,他建议先不要以司马昭的名义回复,而以傅嘏的名义给少帝曹髦上一份奏章,阐明司马昭回师洛阳的重要性,奏章发出的同时司马昭只管率军回师。
钟会的意思是,司马昭干脆装着不知道有这份诏书,将来说起违诏来那也是傅嘏的错,顶多让傅嘏替司马昭背一次黑锅。司马昭认为钟会的这个主意不错,依计而行。
大军行至洛阳近郊,少帝曹髦的诏书又来了,正式拜司马昭为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并主持朝廷日常工作(录尚书事),对于前一份诏书则只字不提了。
你不提我也不提,表面上大家仍相安无事。
少帝曹髦正元三年(256)5月,邺县以及上谷等地都报告发现了甘露,即一种凝结在树叶上的甘甜液体,在古人看来这是吉祥之兆。六月初一,少帝曹髦下诏改元为甘露。
8月,少帝曹髦再加司马昭为大都督,这是曹魏没有过的一个职务,同时授予其奏事不名的特权,假黄钺。任命司马孚为太傅,司马孚原来的太尉一职由高柔接任,高柔原来的司徒一职由司空郑冲接任,擢升朝廷尚书左仆射卢毓为司空。
郑冲字文和,是一名儒学家,出身寒微,有姿貌和声望,司马氏父子对他很看重,其实要的是一个招牌,郑冲并不过问政治。高柔、卢毓之前都有过介绍,他们是司马氏的坚定支持者,除了他们,邓艾、钟会、石苞、胡奋、傅嘏、傅玄、钟毓、贾充等近年来也迅速崛起,他们都追随着司马氏,曹魏时代的一批风云人物渐渐成了故人和旧人。
司马昭盘点了一下地方上的要员,其他地方他都比较放心,唯有东部战区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让他放心不下。诸葛诞当年也是“浮华党”的重要一员,跟夏侯玄、何晏、邓飏等人交往深厚,如今负责着整个东线战场,司马昭对这个人感到心里没底。但诸葛诞在毌丘俭、文钦谋反事件中立场坚定,率先带兵进入寿春,为平叛立下大功,之后又组织人马反击孙吴方面的进攻,还击斩了孙吴左将军留赞,没有确凿的证据,不好轻易动他。
司马昭把这个顾虑说给了自己的大将军长史贾充听,贾充是曹魏重臣贾逵之子,贾逵是有名的“拥曹派”,贾充还娶了“拥曹派”李丰的女儿,按理内心里也应该站在曹氏的一边,但他却成了坚定的“反曹派”,处处维护司马氏的利益。
李丰等人谋反事件发生后贾充本应受到株连,但在司马师的庇护下他轻松过关了。贾允的妻子李婉才貌双全,父亲李丰因罪被诛后李婉被流放到乐浪郡,贾充马上与她划清界限,另娶了郭淮的侄女郭槐。李婉后来遇大赦,贾充的母亲柳氏重节义,让贾充前往迎接,贾充害怕郭槐不敢去,只得另找一处房子让李婉居住,郭槐听到风声,每次贾充出门都派人盯梢。
贾充就是一个投机分子,他给司马昭出了个主意,建议派人去诸葛诞那里借视察的名义试探一下反应,并自告奋勇前往,司马昭同意。
贾充以大将军长史的身份去了寿春,公事处理完,贾充提出私下里与诸葛诞密谈,谈话中,贾充直奔主题:“现在洛阳朝野上下都在谈论,希望皇帝陛下把大位禅让给大将军,不知明公以为如何?”诸葛诞一听勃然大怒,对贾充说:“听说你是贾逵的儿子,你们父子世受国恩,怎出此言?这事我坚决反对,如果洛阳再发生政变,我诸葛诞愿以命相报!”
贾充回来把诸葛诞的话报告了司马昭,还报告说此次寿春之行,听说诸葛诞变卖财产,赈济施舍,又赦免了不少不该赦免的人,目的都是收买人心,同时还训练了数千人的侠义之士为贴身卫队,形迹十分可疑。司马昭于是决定解决诸葛诞,他以少帝曹髦的名义下诏改任诸葛诞为司空,解除其兵权,即刻来洛阳上任,诸葛诞接到诏书后大惊。
少帝曹髦甘露二年(257)4月,诸葛诞在寿春起兵。
诸葛诞分析了王凌、毌丘俭和文钦这两次起事失败的原因,认为没有与孙吴密切配合是最重要的一方面,为此他派自己的长史吴纲去孙吴,表示自己愿意称臣,为了让孙吴方面放心,他还让吴纲专门带上儿子诸葛靓,意思是愿意留在孙吴做人质。
孙吴方面这两年又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文钦投降后,主持孙吴国政的孙峻一度想利用文钦发起新的军事行动,他让吕据、刘纂、朱异、唐咨等高级将领制订计划,让他们与文钦一起由江都北上进入淮河地区,去攻击曹魏的徐州、青州。
孙峻在建业的石头城亲自为众将饯行,但大军还未出发,孙峻突然得了重病,仓促间把后事托付给堂弟孙后就死了,少帝孙亮拜孙为武卫将军,负责全国的军事指挥(都督中外诸军事),这次军事行动只得中途停止。
孙之前不过是个偏将军,资历很浅,根本镇不住局面,老将吕据首先不服,联络一些朝臣和将领共同上疏少帝孙亮,推荐司徒滕胤任丞相,主持朝政,孙则发起反击,任命滕胤为大司马,让他接替刚刚故去的老将吕岱的职务去镇守武昌。
吕据大怒,联络滕胤要联合罢黜孙,孙则命堂兄孙宪率部北上,在江都拦截吕据所部,同时以少帝孙亮的名义命令文钦、刘纂、唐咨等人讨伐吕据、滕胤。经过一场乱战,滕胤兵败被杀,吕据看到大势已去只得自杀,少帝孙亮拜孙为大将军。
孙吴的夏口督孙壹是孙坚弟弟孙静之孙,他有两个妹妹分别嫁给了滕胤和吕据,孙对他自然不放心,密令朱异率军夺取夏口,用武力解决孙壹,孙壹不敌,率一部人马投降了曹魏,被曹魏任命为车骑将军,同时遥领交州牧。
孙刚刚掌权就接到诸葛诞愿意称臣的报告,大喜,命将军全怿、全端、唐咨、王祚等率3万人马与文钦一起北上接应诸葛诞,少帝孙亮任命诸葛诞为孙吴的大司徒、骠骑将军,同时遥领青州牧,封寿春侯。
司马昭亲率大军前来平叛,为防止少帝曹髦趁机异动,司马昭专门把他以及郭太后都带上随征。6月5日,司马昭率魏军主力到达项县,各路平乱大军陆续来此集结,总兵力达到26万人。
诸葛诞怀疑新任扬州刺史乐是司马昭派来监视他的,于是把乐杀了,整合起各路人马以及淮南各郡县的部队共10多万人,诸葛诞担心这些人马还不够,又在控制区内紧急招兵,很快又得到四五万人。
这样算下来,双方兵力再加上孙吴的人马,参加此战的各方人马总数达到了45万人左右。盘点一下汉末三国的几次著名战役,官渡之战曹军直接投入的兵力有3万多人,袁军12万人;赤壁之战曹军直接投入的有8万人左右,孙刘联军约5万人;夷陵之战蜀军直接投入的兵力约8万人,吴军约5万人。以上这几场著名战役,双方投入的总兵力合计约43万人,尚不及此次诸葛诞起兵及平叛之战。
司马昭让王基行镇东将军,会同安东将军陈骞包围寿春,包围圈尚未形成,孙吴方面的援军也到了,吴军的一部趁乱从东北方向冲入城中,在寿春城不远的安丰,吴军另有一部驻扎在那里,与寿春形成呼应。
王基向司马昭建议先不要猛攻,只需将寿春城围困起来,时间长了里面自乱,司马昭同意。王基于是命人深挖壕沟,坚守营垒,不轻易攻城,时间一长,城里的人果然急了。
文钦本来是救援的,结果一冲动就跟全怿等人冲进了城,现在被围,赶紧组织人马发起反攻,试图冲开包围圈,但无法成功。孙见状,亲率吴军主力前来增援,前锋推进到镬里,此地在今巢湖以东,孙督令朱异、丁奉、黎斐等将领率部前去寿春解围。
朱异进军速度最快,所部抵达黎浆,司马昭派石苞、州泰迎击,务必阻止敌人的增援。为加快行进的速度,朱异命部下抛弃了辎重,因为没有重型装备,无法突破敌人的阻击线,只得退往孙的大营,他们连给养都没带,一路上靠摘食树叶果腹,狼狈不堪,但到达大营后,孙大怒,让他们立即返回去驰援寿春,朱异认为将士们已极度疲乏,无法执行命令,孙恼了,把朱异当场诛杀。
但随后孙又下达了一个奇怪的命令:将吴军主力撤回江东。
寿春城里的诸葛诞以及文钦、全怿还在盼着援军的到来,司马昭让人散布谣言说孙吴大军即将杀到,寿春之围很快将解除,城里的人误以为真,对粮草也就不加控制了。寿春城池坚固,破攻是很困难的,能守多长时间其实取决于城里有多少粮食。
又守了一段时间,仍未见到援军,诸葛诞等人明白上当了,但已经晚了,粮草消耗得差不多了,城里的将领们一部分人主张继续固守待援,一部分人则主张主动出击,以求绝处逢生,文钦和孙吴派来的援军属于前者,文钦对诸葛诞说:“我们以及孙吴将士的家属都在江东,即使孙不打算来救,皇上和孙吴将士的这些家属们岂能愿意?所以援军到达是迟早的事,为何要冒险?”
但诸葛诞的部下都主张突围,双方吵得很凶,诸葛诞倾向于文钦的看法,但他劝服不了那些主张突围的人,为控制局面,诸葛诞打算把主张突围的部将杀了,消息走漏,一部分将领翻越城墙出了城,向魏军投降。
又守了几个月,寿春城仍然未被攻破,钟会建议使用离间计,最后吴将全怿率本族数千人打开城门投降了魏军,司马昭以少帝曹髦的名义任命全怿为平东将军,寿春城里深受震动,士气大损。
情势越发紧迫,文钦和诸葛诞却发生了矛盾,诸葛诞一怒之下把文钦杀了,文钦的儿子文鸯和文虎拼死突出城去,也投降了魏军,司马昭上书保举文鸯和文虎为将军,让人往城里喊话,说就连文鸯和文虎这样的人投降后都既往不咎,还拜了将军,你们还害怕什么?
经过这番攻心战后,魏军再次发起猛攻。少帝曹髦甘露三年(258)2月20日寿春城被攻破,诸葛诞在突围时被杀。
七十八、司马昭之心
从王凌到毌丘俭、文钦,再到诸葛诞,淮南先后三叛,都可以看作是曹氏与司马氏之争的延续,随着曹芳被废和诸葛诞的失败,“曹马之争”已经进入尾声。
但这并不意味着斗争再也没有波澜了,少帝曹髦成为这场斗争的新主角,与前任曹芳不同,曹髦是个精力旺盛、十分活跃的年轻人,他经常把那些有学问的大臣们集中起来,跟他们谈论经典、评价前代得失,这些大臣惊讶地发现,曹髦的学问和见解与他的年龄极不相称,曹髦跟他们这些素以饱学著称的人在一起谈论丝毫不怯场。
曹髦经常在太极殿东堂宴请侍中荀、尚书崔赞、袁亮、钟毓、中书令虞松等人,曹髦和他们边吃边聊,有一次他们最后聊到了前代帝王的优劣,曹髦对荀等人说:“夏在位时已呈衰败之象,相在位时被人杀害,只有少康聚集夏的遗老遗少,光复禹的功绩,另外还有高祖皇帝,他拔起于陇亩,驱帅称豪,消灭了秦王和项羽,包举宇内。少康和高祖皇帝才略不同,但都是举世大贤,按照他们的功德,谁该排在前面呢?”
荀等人认为高祖皇帝刘邦更优:“天下的镇国重器是由上天授予王者的,圣贤的美德应该顺应时机,这样才能接受天命去创立基业。具体到承接前代功业方面,创造和因袭在难易程度上是不同的,少康功德虽然美好,但仍然只是中兴之君,可和汉世祖相提并论,但与高祖皇帝还是有些差距。”
荀等人说的汉世祖,指的是汉光武帝刘秀,他开创了一个王朝,之所以把他也称为中兴之君,是因为在汉末三国时期通常认为刘秀开创的后汉只是前汉的延续。但曹髦更推崇少康,对刘邦则不以为然:“自古以来的帝王,论功绩、德业、言论、行为各有优劣短长,所谓创业之君未必都优秀,继任者也未必都低劣。商汤、周武王、高祖皇帝虽然都受命于天,但贤圣也有不同,我认为他们之间还是有一定悬殊的。少康出生于国家灭亡之后,自己的身份已降低为奴隶,只能四处逃难,但最终复兴了大禹的功业,没有极大的德行和极广的仁义怎能建立这样的功勋?”
曹髦推崇的这位少康是夏朝的第六位国君,他的父亲相被敌人杀死,他成了遗腹子,然而凭借个人的魅力,他后来争取到许多部族的支持,也得到夏人遗民的拥护,最后以弱胜强,战胜了仇敌,重振了夏朝,历史上称为“少康中兴”。
曹髦认为,与少康相比刘邦真的算不了什么:“汉高祖趁秦朝瓦解之势,倚仗权术和武力成就了功业,但在很多方面都违反了圣人的法度。作为儿子,多次让父亲身处危险之中;作为君主,将贤明的属臣囚禁;作为父亲,不能保护好自己的儿子。汉高祖去世后国家几至灭亡,如果他跟少康互换一下所处的时代和境遇,也许他无法复兴大禹的功业。所以,应该以少康为上而汉高祖为下,各位爱卿还可以再讨论。”
这场讨论一直持续到次日,荀、袁亮等人认为曹髦所说有道理,确实少康更优秀,但崔赞、钟毓、虞松等人仍坚持汉高祖更胜一筹,曹髦最后进行了总结:“说少康凭借已有的本钱创业而汉高祖白手起家,事实并非如此。各位不知道,在上古三代凭借仁德勋业成事是很难的,而在秦朝末年凭借武力成就功业则相对容易。况且最上等是立德,其次才是立功,汉高祖功劳虽高,但比不上少康的大德。诛杀暴君肯定得动用武力,少康在武功方面一定不如汉高祖吗?我看未必,只是夏代古书散佚,少康的丰功伟绩缺失无载罢了,如果三坟五典都能留传下来,少康的事迹也都有详细的记载,难道还会再有异议吗?”
经这么一说,大家都心服口服。
曹髦却很谦虚,又对大家说:“我的知识面还不够开阔,听到的、看到的还很有限,只是喜欢发发议论罢了,还远没有领悟其中的精髓。”在皇宫里切磋学问还不够,曹髦还跑到太学,与当代的那些大儒们探讨《周易》《尚书》《礼记》,这都是最难懂的古书,曹髦与专家学者们讨论起来却头头是道,学者们都惊呼自己已经远远赶不上皇帝陛下的才学了。
大家的反应可能会有些夸张,一个高中生再有天赋也无法一下子盖过博导,但高中生能掺和到博导们讨论中,就已经不同凡响了。
从曹髦褒少康、贬刘邦的观点里隐约可以看出他的一些政治抱负来,少康所遇到的挫折岂不正是曹魏目前的困境?曹髦也许是想借少康中兴来激励自己。至于刘邦,在曹髦看来有的也只是权术和智谋,德行实在不配盛名,这是不是又在暗讽司马氏父子?
这些露骨的谈论自然会很快报告到司马昭那里,面对这个思想活跃、精力旺盛又天赋极高的年轻人,司马昭困惑了。
还有一次,曹髦与中护军司马望、侍中王沈、散骑常侍裴秀以及钟会等人又在太极殿东堂讲宴,一边吃喝一边议论学问,俨然一个小沙龙。曹髦丝毫没有当傀儡的压抑和紧张,反而很高兴也很随兴,喝得兴起,他把裴秀称为儒林丈人,把王沈称为文籍先生。
曹髦很喜欢司马望,他是司马孚的次子,参加过多次战斗,立有军功,担任了中护军的重要职务,平时比较忙,曹髦又经常想把司马望叫来说话,干脆赐给他一部追锋车及五名虎贲士,一有聚会就让司马望乘追锋车飞驰而来。
司马望似乎对曹髦也很有好感,二人很能谈得来,但司马望脑子还算清醒,知道跟曹髦过分接近很危险,这时陈泰由西线战场调回洛阳担任朝廷尚书右仆射,司马望主动要求出任征西将军,负责西线战场的指挥(都督雍、凉诸军事)。
又有一次,曹髦到辟雍与群臣赋诗,曹髦出题让大家赛诗,看谁写得又好又快,侍中和逌、尚书陈骞写得有点慢,没在规定时间里写完。事后,负责纪律的官员上奏,称他们对天子不敬,建议将二人免职,曹髦在奏折上批复道:“我爱好诗赋,目的是从中知得失,没有其他东西,所以要原谅和逌和陈骞。从今往后群臣都应当玩习古义、修明经典,这才符合我的想法。”
看着这个年轻人,司马昭越来越后悔,真不该立他为帝。有一次参加完朝会,司马师悄悄地问钟会:“你觉得当今皇帝上如何?”钟会并没有多想,脱口而出说:“当上皇上论文采可比陈思王,论武功可追武皇帝!”在那个时代,人们普遍认为陈思王曹植的文采和武皇帝曹操的武功是两座无法逾越的高峰,眼前这位少年天子如果兼而有之,那将多么可怕啊?
司马昭心情烦闷,只想骂娘,但说出来的却是:“如果像你说的这样,真是社稷之福哇!”
权臣与傀儡之间也可以较好地相处,至少也能处成曹操和汉献帝那样,但司马昭不是曹操,曹髦也做不了汉献帝。
与父亲和哥哥的行事风格都不同,司马昭做事更喜欢直截了当,甘露三年(258)5月,司马昭授意心腹大臣上奏,要求给司马昭晋封公爵,曹髦无奈,只得封司马昭为晋公,参照当年曹操封魏公时的做法,用八个郡作为司马昭的食邑,同时拜其为相国,加九锡。
对司马昭的步步紧逼曹髦既反感又无奈,又忍了两年,到甘露五年(260),曹髦实在没法再忍了,就找来几个“心腹”商议对策,包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等,都是一些经常在一块谈论学问的人,曹髦觉得跟他们能“谈得来”。
把这几个人秘密地召集在一起,曹髦说的第一句话是:“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这句话大概在曹髦心里已憋了很久,所以一说出来就足以振聋发聩,并在后世成了千古名言。说完这句话,曹髦又接着对大家说:“他迟早要把我废掉,我不能坐以待毙,我想与众卿讨伐他!”这几个文人估计都吓傻了。
王经劝道:“当年鲁昭公不能忍受季氏专权,讨伐失败而出走,最终丢掉了国家,被天下人耻笑。如今大权在司马昭之手已经掌握了很久,朝廷之内以及四方之臣都为他效命,这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而宫中宿卫空缺,兵力弱小,陛下凭借什么讨伐他?您要这样做,不是想除去疾病却反而让病害得更厉害吗?祸患难测,愿陛下好好想想。”
曹髦已无法再忍,他猛然从怀里掏出一块玉版摔到地上,怒吼道:“我意已定,即使一死又有何惧,何况也不一定会死!”曹髦不仅要干,而且还要先禀报太后,看来确实是气糊涂了。还没等他去找太后,却发现王沈和王业已经溜了,曹髦知道他们大概是向司马昭告密去了。
曹髦豁出去了,带着身边的几百个人连喊带叫地冲了出去,这些人大概是一些宦官、随从甚至宫女,领头的有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能一下子拉出来几百人,说明曹髦还真不是吃素的。这时下起了雨,更让此举增添了悲壮的气氛。
司马昭即使已得到了王沈和王业的报告,也来不及专门去部署了,首先与曹髦一行照面的是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他任屯骑校尉,并不统领禁军,大概有什么事刚好路过东止车门,无意撞上“天子造反”,司马伷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曹髦一顿呵斥,居然把司马伷以及带着的人都训跑了。
曹髦率领队伍继续前行,他们的目标大概是司马昭的相国府,走到南阙下,遇到贾充带着人前来阻挡,司马望外任后中护军一职由贾充担任,他有守卫京城的职责。曹髦当然认得贾充,对此人大概最无好感,也不搭理,挥着剑就往前冲,见谁砍谁。
众人不知如何是好,纷纷后退,贾充把一个叫成济的头目叫过来,对他说:“司马氏如果失败了,还有你等吗?何不出击?”成济立即指挥手下往上冲,曹髦厉声喝道:“把武器放下!”虽是快死的人了,但仍是天子,一句话,有人居然就把武器扔到了地上。成济急了,向前猛刺,曹髦应声而倒,当场殒命。
太傅司马孚闻讯赶来,见曹髦已倒在血泊之中,司马孚跑过去大哭。司马昭听到消息也吃了一惊,手里正拿着的东西都掉到了地上,他脱口而出说:“天下人该怎么议论我?”
司马昭赶紧召集众位大臣商议,大家面面相觑,朝廷尚书右仆射陈泰建议:“只能斩贾充,以谢天下。”司马昭沉吟半晌,下不了决心。最后司马昭上报郭太后,把所有罪责都推到成济身上,郭太后同意,将成济斩首,夷三族。
为做好善后工作,郭太后还颁发了一份诏书,历数曹髦的罪状,捏造了曹髦用弩射自己、买通左右给自己下毒等骇人听闻的情节,算是为曹髦被弑降降温。
之后,以亲王的礼制把曹髦安葬在洛阳西北的瀍涧。
毌丘俭、文钦之叛没能重创司马氏的权力体系,却重创了司马师本人,在文鸯发起的那次突袭中司马师的眼伤复发,伤势还挺重,本来他想去寿春,亲眼看一看这个4年前刚刚发生过叛乱的地方为何又发生了叛乱,但由于伤势严重,还是放弃了。
司马师赶回洛阳,走到许昌时觉得伤情进一步加重,只好不走了,让人去通知弟弟司马昭,要他来许昌。司马昭得到消息大吃一惊,星夜赶来。
见到弟弟后,司马师当即宣布辞去大将军一职,交由弟弟担任,之后让司马昭马上返回洛阳,不得耽误,司马昭还未动身,司马师的病情又突然恶化了。
少帝曹髦正元二年(255)正月28日,司马师病死于许昌,终年47岁。消息传到洛阳,少帝曹髦素服吊唁,发布诏书,认为司马师有济世宁国之勋、克定祸乱之功,应该加以殊礼,让公卿们商议。有大臣建议按照当年霍光死后所礼遇,应追拜司马师为大司马,增邑5万户,谥号为武公。
少帝曹髦同意,诏书送达许昌,司马昭却上表辞让:“臣亡父不敢受丞相、相国以及九命之礼,亡兄不敢受相国之位,这是因为丞相是太祖武皇帝生前担任过的职务。当年萧何、张良、霍光都有匡佐之功,萧何的谥号是文终,张良的谥号是文成,霍光的谥号是宣成,如果非要以文武作为谥号的话,请按照萧何等人的标准赐予就行。”
少帝曹髦诏准,颁给司马师谥号为忠武。
但是少帝突然又下了另一份诏书,说南方不断发生叛乱,局势仍不稳定,让司马昭就地在许昌驻守,不必返回洛阳了。诏书在送达司马昭之前先要经过傅嘏之手,他是朝廷秘书局的尚书,本次又随司马师出征,参与机要。
傅嘏觉得事关重大,如果按诏书执行,洛阳的局势就有失控的危险;如果不执行诏书,又有违命的嫌疑。傅嘏找钟会商量,钟会也随军出征,他名义上是中书台的中书侍郎,实际是司马师的高级参谋,他建议先不要以司马昭的名义回复,而以傅嘏的名义给少帝曹髦上一份奏章,阐明司马昭回师洛阳的重要性,奏章发出的同时司马昭只管率军回师。
钟会的意思是,司马昭干脆装着不知道有这份诏书,将来说起违诏来那也是傅嘏的错,顶多让傅嘏替司马昭背一次黑锅。司马昭认为钟会的这个主意不错,依计而行。
大军行至洛阳近郊,少帝曹髦的诏书又来了,正式拜司马昭为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并主持朝廷日常工作(录尚书事),对于前一份诏书则只字不提了。
你不提我也不提,表面上大家仍相安无事。
少帝曹髦正元三年(256)5月,邺县以及上谷等地都报告发现了甘露,即一种凝结在树叶上的甘甜液体,在古人看来这是吉祥之兆。六月初一,少帝曹髦下诏改元为甘露。
8月,少帝曹髦再加司马昭为大都督,这是曹魏没有过的一个职务,同时授予其奏事不名的特权,假黄钺。任命司马孚为太傅,司马孚原来的太尉一职由高柔接任,高柔原来的司徒一职由司空郑冲接任,擢升朝廷尚书左仆射卢毓为司空。
郑冲字文和,是一名儒学家,出身寒微,有姿貌和声望,司马氏父子对他很看重,其实要的是一个招牌,郑冲并不过问政治。高柔、卢毓之前都有过介绍,他们是司马氏的坚定支持者,除了他们,邓艾、钟会、石苞、胡奋、傅嘏、傅玄、钟毓、贾充等近年来也迅速崛起,他们都追随着司马氏,曹魏时代的一批风云人物渐渐成了故人和旧人。
司马昭盘点了一下地方上的要员,其他地方他都比较放心,唯有东部战区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让他放心不下。诸葛诞当年也是“浮华党”的重要一员,跟夏侯玄、何晏、邓飏等人交往深厚,如今负责着整个东线战场,司马昭对这个人感到心里没底。但诸葛诞在毌丘俭、文钦谋反事件中立场坚定,率先带兵进入寿春,为平叛立下大功,之后又组织人马反击孙吴方面的进攻,还击斩了孙吴左将军留赞,没有确凿的证据,不好轻易动他。
司马昭把这个顾虑说给了自己的大将军长史贾充听,贾充是曹魏重臣贾逵之子,贾逵是有名的“拥曹派”,贾充还娶了“拥曹派”李丰的女儿,按理内心里也应该站在曹氏的一边,但他却成了坚定的“反曹派”,处处维护司马氏的利益。
李丰等人谋反事件发生后贾充本应受到株连,但在司马师的庇护下他轻松过关了。贾允的妻子李婉才貌双全,父亲李丰因罪被诛后李婉被流放到乐浪郡,贾充马上与她划清界限,另娶了郭淮的侄女郭槐。李婉后来遇大赦,贾充的母亲柳氏重节义,让贾充前往迎接,贾充害怕郭槐不敢去,只得另找一处房子让李婉居住,郭槐听到风声,每次贾充出门都派人盯梢。
贾充就是一个投机分子,他给司马昭出了个主意,建议派人去诸葛诞那里借视察的名义试探一下反应,并自告奋勇前往,司马昭同意。
贾充以大将军长史的身份去了寿春,公事处理完,贾充提出私下里与诸葛诞密谈,谈话中,贾充直奔主题:“现在洛阳朝野上下都在谈论,希望皇帝陛下把大位禅让给大将军,不知明公以为如何?”诸葛诞一听勃然大怒,对贾充说:“听说你是贾逵的儿子,你们父子世受国恩,怎出此言?这事我坚决反对,如果洛阳再发生政变,我诸葛诞愿以命相报!”
贾充回来把诸葛诞的话报告了司马昭,还报告说此次寿春之行,听说诸葛诞变卖财产,赈济施舍,又赦免了不少不该赦免的人,目的都是收买人心,同时还训练了数千人的侠义之士为贴身卫队,形迹十分可疑。司马昭于是决定解决诸葛诞,他以少帝曹髦的名义下诏改任诸葛诞为司空,解除其兵权,即刻来洛阳上任,诸葛诞接到诏书后大惊。
少帝曹髦甘露二年(257)4月,诸葛诞在寿春起兵。
诸葛诞分析了王凌、毌丘俭和文钦这两次起事失败的原因,认为没有与孙吴密切配合是最重要的一方面,为此他派自己的长史吴纲去孙吴,表示自己愿意称臣,为了让孙吴方面放心,他还让吴纲专门带上儿子诸葛靓,意思是愿意留在孙吴做人质。
孙吴方面这两年又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文钦投降后,主持孙吴国政的孙峻一度想利用文钦发起新的军事行动,他让吕据、刘纂、朱异、唐咨等高级将领制订计划,让他们与文钦一起由江都北上进入淮河地区,去攻击曹魏的徐州、青州。
孙峻在建业的石头城亲自为众将饯行,但大军还未出发,孙峻突然得了重病,仓促间把后事托付给堂弟孙后就死了,少帝孙亮拜孙为武卫将军,负责全国的军事指挥(都督中外诸军事),这次军事行动只得中途停止。
孙之前不过是个偏将军,资历很浅,根本镇不住局面,老将吕据首先不服,联络一些朝臣和将领共同上疏少帝孙亮,推荐司徒滕胤任丞相,主持朝政,孙则发起反击,任命滕胤为大司马,让他接替刚刚故去的老将吕岱的职务去镇守武昌。
吕据大怒,联络滕胤要联合罢黜孙,孙则命堂兄孙宪率部北上,在江都拦截吕据所部,同时以少帝孙亮的名义命令文钦、刘纂、唐咨等人讨伐吕据、滕胤。经过一场乱战,滕胤兵败被杀,吕据看到大势已去只得自杀,少帝孙亮拜孙为大将军。
孙吴的夏口督孙壹是孙坚弟弟孙静之孙,他有两个妹妹分别嫁给了滕胤和吕据,孙对他自然不放心,密令朱异率军夺取夏口,用武力解决孙壹,孙壹不敌,率一部人马投降了曹魏,被曹魏任命为车骑将军,同时遥领交州牧。
孙刚刚掌权就接到诸葛诞愿意称臣的报告,大喜,命将军全怿、全端、唐咨、王祚等率3万人马与文钦一起北上接应诸葛诞,少帝孙亮任命诸葛诞为孙吴的大司徒、骠骑将军,同时遥领青州牧,封寿春侯。
司马昭亲率大军前来平叛,为防止少帝曹髦趁机异动,司马昭专门把他以及郭太后都带上随征。6月5日,司马昭率魏军主力到达项县,各路平乱大军陆续来此集结,总兵力达到26万人。
诸葛诞怀疑新任扬州刺史乐是司马昭派来监视他的,于是把乐杀了,整合起各路人马以及淮南各郡县的部队共10多万人,诸葛诞担心这些人马还不够,又在控制区内紧急招兵,很快又得到四五万人。
这样算下来,双方兵力再加上孙吴的人马,参加此战的各方人马总数达到了45万人左右。盘点一下汉末三国的几次著名战役,官渡之战曹军直接投入的兵力有3万多人,袁军12万人;赤壁之战曹军直接投入的有8万人左右,孙刘联军约5万人;夷陵之战蜀军直接投入的兵力约8万人,吴军约5万人。以上这几场著名战役,双方投入的总兵力合计约43万人,尚不及此次诸葛诞起兵及平叛之战。
司马昭让王基行镇东将军,会同安东将军陈骞包围寿春,包围圈尚未形成,孙吴方面的援军也到了,吴军的一部趁乱从东北方向冲入城中,在寿春城不远的安丰,吴军另有一部驻扎在那里,与寿春形成呼应。
王基向司马昭建议先不要猛攻,只需将寿春城围困起来,时间长了里面自乱,司马昭同意。王基于是命人深挖壕沟,坚守营垒,不轻易攻城,时间一长,城里的人果然急了。
文钦本来是救援的,结果一冲动就跟全怿等人冲进了城,现在被围,赶紧组织人马发起反攻,试图冲开包围圈,但无法成功。孙见状,亲率吴军主力前来增援,前锋推进到镬里,此地在今巢湖以东,孙督令朱异、丁奉、黎斐等将领率部前去寿春解围。
朱异进军速度最快,所部抵达黎浆,司马昭派石苞、州泰迎击,务必阻止敌人的增援。为加快行进的速度,朱异命部下抛弃了辎重,因为没有重型装备,无法突破敌人的阻击线,只得退往孙的大营,他们连给养都没带,一路上靠摘食树叶果腹,狼狈不堪,但到达大营后,孙大怒,让他们立即返回去驰援寿春,朱异认为将士们已极度疲乏,无法执行命令,孙恼了,把朱异当场诛杀。
但随后孙又下达了一个奇怪的命令:将吴军主力撤回江东。
寿春城里的诸葛诞以及文钦、全怿还在盼着援军的到来,司马昭让人散布谣言说孙吴大军即将杀到,寿春之围很快将解除,城里的人误以为真,对粮草也就不加控制了。寿春城池坚固,破攻是很困难的,能守多长时间其实取决于城里有多少粮食。
又守了一段时间,仍未见到援军,诸葛诞等人明白上当了,但已经晚了,粮草消耗得差不多了,城里的将领们一部分人主张继续固守待援,一部分人则主张主动出击,以求绝处逢生,文钦和孙吴派来的援军属于前者,文钦对诸葛诞说:“我们以及孙吴将士的家属都在江东,即使孙不打算来救,皇上和孙吴将士的这些家属们岂能愿意?所以援军到达是迟早的事,为何要冒险?”
但诸葛诞的部下都主张突围,双方吵得很凶,诸葛诞倾向于文钦的看法,但他劝服不了那些主张突围的人,为控制局面,诸葛诞打算把主张突围的部将杀了,消息走漏,一部分将领翻越城墙出了城,向魏军投降。
又守了几个月,寿春城仍然未被攻破,钟会建议使用离间计,最后吴将全怿率本族数千人打开城门投降了魏军,司马昭以少帝曹髦的名义任命全怿为平东将军,寿春城里深受震动,士气大损。
情势越发紧迫,文钦和诸葛诞却发生了矛盾,诸葛诞一怒之下把文钦杀了,文钦的儿子文鸯和文虎拼死突出城去,也投降了魏军,司马昭上书保举文鸯和文虎为将军,让人往城里喊话,说就连文鸯和文虎这样的人投降后都既往不咎,还拜了将军,你们还害怕什么?
经过这番攻心战后,魏军再次发起猛攻。少帝曹髦甘露三年(258)2月20日寿春城被攻破,诸葛诞在突围时被杀。
七十八、司马昭之心
从王凌到毌丘俭、文钦,再到诸葛诞,淮南先后三叛,都可以看作是曹氏与司马氏之争的延续,随着曹芳被废和诸葛诞的失败,“曹马之争”已经进入尾声。
但这并不意味着斗争再也没有波澜了,少帝曹髦成为这场斗争的新主角,与前任曹芳不同,曹髦是个精力旺盛、十分活跃的年轻人,他经常把那些有学问的大臣们集中起来,跟他们谈论经典、评价前代得失,这些大臣惊讶地发现,曹髦的学问和见解与他的年龄极不相称,曹髦跟他们这些素以饱学著称的人在一起谈论丝毫不怯场。
曹髦经常在太极殿东堂宴请侍中荀、尚书崔赞、袁亮、钟毓、中书令虞松等人,曹髦和他们边吃边聊,有一次他们最后聊到了前代帝王的优劣,曹髦对荀等人说:“夏在位时已呈衰败之象,相在位时被人杀害,只有少康聚集夏的遗老遗少,光复禹的功绩,另外还有高祖皇帝,他拔起于陇亩,驱帅称豪,消灭了秦王和项羽,包举宇内。少康和高祖皇帝才略不同,但都是举世大贤,按照他们的功德,谁该排在前面呢?”
荀等人认为高祖皇帝刘邦更优:“天下的镇国重器是由上天授予王者的,圣贤的美德应该顺应时机,这样才能接受天命去创立基业。具体到承接前代功业方面,创造和因袭在难易程度上是不同的,少康功德虽然美好,但仍然只是中兴之君,可和汉世祖相提并论,但与高祖皇帝还是有些差距。”
荀等人说的汉世祖,指的是汉光武帝刘秀,他开创了一个王朝,之所以把他也称为中兴之君,是因为在汉末三国时期通常认为刘秀开创的后汉只是前汉的延续。但曹髦更推崇少康,对刘邦则不以为然:“自古以来的帝王,论功绩、德业、言论、行为各有优劣短长,所谓创业之君未必都优秀,继任者也未必都低劣。商汤、周武王、高祖皇帝虽然都受命于天,但贤圣也有不同,我认为他们之间还是有一定悬殊的。少康出生于国家灭亡之后,自己的身份已降低为奴隶,只能四处逃难,但最终复兴了大禹的功业,没有极大的德行和极广的仁义怎能建立这样的功勋?”
曹髦推崇的这位少康是夏朝的第六位国君,他的父亲相被敌人杀死,他成了遗腹子,然而凭借个人的魅力,他后来争取到许多部族的支持,也得到夏人遗民的拥护,最后以弱胜强,战胜了仇敌,重振了夏朝,历史上称为“少康中兴”。
曹髦认为,与少康相比刘邦真的算不了什么:“汉高祖趁秦朝瓦解之势,倚仗权术和武力成就了功业,但在很多方面都违反了圣人的法度。作为儿子,多次让父亲身处危险之中;作为君主,将贤明的属臣囚禁;作为父亲,不能保护好自己的儿子。汉高祖去世后国家几至灭亡,如果他跟少康互换一下所处的时代和境遇,也许他无法复兴大禹的功业。所以,应该以少康为上而汉高祖为下,各位爱卿还可以再讨论。”
这场讨论一直持续到次日,荀、袁亮等人认为曹髦所说有道理,确实少康更优秀,但崔赞、钟毓、虞松等人仍坚持汉高祖更胜一筹,曹髦最后进行了总结:“说少康凭借已有的本钱创业而汉高祖白手起家,事实并非如此。各位不知道,在上古三代凭借仁德勋业成事是很难的,而在秦朝末年凭借武力成就功业则相对容易。况且最上等是立德,其次才是立功,汉高祖功劳虽高,但比不上少康的大德。诛杀暴君肯定得动用武力,少康在武功方面一定不如汉高祖吗?我看未必,只是夏代古书散佚,少康的丰功伟绩缺失无载罢了,如果三坟五典都能留传下来,少康的事迹也都有详细的记载,难道还会再有异议吗?”
经这么一说,大家都心服口服。
曹髦却很谦虚,又对大家说:“我的知识面还不够开阔,听到的、看到的还很有限,只是喜欢发发议论罢了,还远没有领悟其中的精髓。”在皇宫里切磋学问还不够,曹髦还跑到太学,与当代的那些大儒们探讨《周易》《尚书》《礼记》,这都是最难懂的古书,曹髦与专家学者们讨论起来却头头是道,学者们都惊呼自己已经远远赶不上皇帝陛下的才学了。
大家的反应可能会有些夸张,一个高中生再有天赋也无法一下子盖过博导,但高中生能掺和到博导们讨论中,就已经不同凡响了。
从曹髦褒少康、贬刘邦的观点里隐约可以看出他的一些政治抱负来,少康所遇到的挫折岂不正是曹魏目前的困境?曹髦也许是想借少康中兴来激励自己。至于刘邦,在曹髦看来有的也只是权术和智谋,德行实在不配盛名,这是不是又在暗讽司马氏父子?
这些露骨的谈论自然会很快报告到司马昭那里,面对这个思想活跃、精力旺盛又天赋极高的年轻人,司马昭困惑了。
还有一次,曹髦与中护军司马望、侍中王沈、散骑常侍裴秀以及钟会等人又在太极殿东堂讲宴,一边吃喝一边议论学问,俨然一个小沙龙。曹髦丝毫没有当傀儡的压抑和紧张,反而很高兴也很随兴,喝得兴起,他把裴秀称为儒林丈人,把王沈称为文籍先生。
曹髦很喜欢司马望,他是司马孚的次子,参加过多次战斗,立有军功,担任了中护军的重要职务,平时比较忙,曹髦又经常想把司马望叫来说话,干脆赐给他一部追锋车及五名虎贲士,一有聚会就让司马望乘追锋车飞驰而来。
司马望似乎对曹髦也很有好感,二人很能谈得来,但司马望脑子还算清醒,知道跟曹髦过分接近很危险,这时陈泰由西线战场调回洛阳担任朝廷尚书右仆射,司马望主动要求出任征西将军,负责西线战场的指挥(都督雍、凉诸军事)。
又有一次,曹髦到辟雍与群臣赋诗,曹髦出题让大家赛诗,看谁写得又好又快,侍中和逌、尚书陈骞写得有点慢,没在规定时间里写完。事后,负责纪律的官员上奏,称他们对天子不敬,建议将二人免职,曹髦在奏折上批复道:“我爱好诗赋,目的是从中知得失,没有其他东西,所以要原谅和逌和陈骞。从今往后群臣都应当玩习古义、修明经典,这才符合我的想法。”
看着这个年轻人,司马昭越来越后悔,真不该立他为帝。有一次参加完朝会,司马师悄悄地问钟会:“你觉得当今皇帝上如何?”钟会并没有多想,脱口而出说:“当上皇上论文采可比陈思王,论武功可追武皇帝!”在那个时代,人们普遍认为陈思王曹植的文采和武皇帝曹操的武功是两座无法逾越的高峰,眼前这位少年天子如果兼而有之,那将多么可怕啊?
司马昭心情烦闷,只想骂娘,但说出来的却是:“如果像你说的这样,真是社稷之福哇!”
权臣与傀儡之间也可以较好地相处,至少也能处成曹操和汉献帝那样,但司马昭不是曹操,曹髦也做不了汉献帝。
与父亲和哥哥的行事风格都不同,司马昭做事更喜欢直截了当,甘露三年(258)5月,司马昭授意心腹大臣上奏,要求给司马昭晋封公爵,曹髦无奈,只得封司马昭为晋公,参照当年曹操封魏公时的做法,用八个郡作为司马昭的食邑,同时拜其为相国,加九锡。
对司马昭的步步紧逼曹髦既反感又无奈,又忍了两年,到甘露五年(260),曹髦实在没法再忍了,就找来几个“心腹”商议对策,包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等,都是一些经常在一块谈论学问的人,曹髦觉得跟他们能“谈得来”。
把这几个人秘密地召集在一起,曹髦说的第一句话是:“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这句话大概在曹髦心里已憋了很久,所以一说出来就足以振聋发聩,并在后世成了千古名言。说完这句话,曹髦又接着对大家说:“他迟早要把我废掉,我不能坐以待毙,我想与众卿讨伐他!”这几个文人估计都吓傻了。
王经劝道:“当年鲁昭公不能忍受季氏专权,讨伐失败而出走,最终丢掉了国家,被天下人耻笑。如今大权在司马昭之手已经掌握了很久,朝廷之内以及四方之臣都为他效命,这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而宫中宿卫空缺,兵力弱小,陛下凭借什么讨伐他?您要这样做,不是想除去疾病却反而让病害得更厉害吗?祸患难测,愿陛下好好想想。”
曹髦已无法再忍,他猛然从怀里掏出一块玉版摔到地上,怒吼道:“我意已定,即使一死又有何惧,何况也不一定会死!”曹髦不仅要干,而且还要先禀报太后,看来确实是气糊涂了。还没等他去找太后,却发现王沈和王业已经溜了,曹髦知道他们大概是向司马昭告密去了。
曹髦豁出去了,带着身边的几百个人连喊带叫地冲了出去,这些人大概是一些宦官、随从甚至宫女,领头的有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能一下子拉出来几百人,说明曹髦还真不是吃素的。这时下起了雨,更让此举增添了悲壮的气氛。
司马昭即使已得到了王沈和王业的报告,也来不及专门去部署了,首先与曹髦一行照面的是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他任屯骑校尉,并不统领禁军,大概有什么事刚好路过东止车门,无意撞上“天子造反”,司马伷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曹髦一顿呵斥,居然把司马伷以及带着的人都训跑了。
曹髦率领队伍继续前行,他们的目标大概是司马昭的相国府,走到南阙下,遇到贾充带着人前来阻挡,司马望外任后中护军一职由贾充担任,他有守卫京城的职责。曹髦当然认得贾充,对此人大概最无好感,也不搭理,挥着剑就往前冲,见谁砍谁。
众人不知如何是好,纷纷后退,贾充把一个叫成济的头目叫过来,对他说:“司马氏如果失败了,还有你等吗?何不出击?”成济立即指挥手下往上冲,曹髦厉声喝道:“把武器放下!”虽是快死的人了,但仍是天子,一句话,有人居然就把武器扔到了地上。成济急了,向前猛刺,曹髦应声而倒,当场殒命。
太傅司马孚闻讯赶来,见曹髦已倒在血泊之中,司马孚跑过去大哭。司马昭听到消息也吃了一惊,手里正拿着的东西都掉到了地上,他脱口而出说:“天下人该怎么议论我?”
司马昭赶紧召集众位大臣商议,大家面面相觑,朝廷尚书右仆射陈泰建议:“只能斩贾充,以谢天下。”司马昭沉吟半晌,下不了决心。最后司马昭上报郭太后,把所有罪责都推到成济身上,郭太后同意,将成济斩首,夷三族。
为做好善后工作,郭太后还颁发了一份诏书,历数曹髦的罪状,捏造了曹髦用弩射自己、买通左右给自己下毒等骇人听闻的情节,算是为曹髦被弑降降温。
之后,以亲王的礼制把曹髦安葬在洛阳西北的瀍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