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建军花费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笔趣阁 www.bqg16.com,最快更新明末中兴路最新章节!
萧轩之前最担心的,是此时代的人们不能把质量的概念放在第一位,这是哪怕近现代的中国很多人从员工到基层都缺乏足够意识的一件事。只是此时看到的一切却说明:自己的忧虑有些过度了。
哪怕在近现代也很少有所谓“工匠精神”的原因是企业的生死存亡不需要自己操心。并不成熟的市场社会,干的好不一定挣的多,甚至有成为“老黄牛”都有可能。而且很多情况下生产者并不是自己产品的消费者。可如果生产者不仅是自己产品的主要消费者,还是事关利益与性命的主要消费者,一切就都变得不同了。萧轩解释为什么要把武器的质量放在第一位的位置上,并没有花费多少功夫和时间。
萧轩也跟工匠们大致算了一笔账:“如果生产出来的东西要用于维持更多的兵力,那就必然要多花钱。一个正兵营战兵的花费,并不比现在获得前所未有工钱的诸位少。大致算一算:要让官兵们顿顿起码有荤腥,或者集中在战役时的时候天天都能宰杀牲口,把养牲口的花销算下来,每天至少需要折算三升口粮的吃食还有盐菜肉钱,考虑到运输还有战备存储中必然存在的浪费就是四升。正兵营战兵要想有比较严密的组织和纪律还不能如同诸位一样百人多才设一个管事的人,这些人也要不可避免的抽分子。林林总总算下来,光是口粮一天就要五六升,一年算下来要两千斤口粮或者三千斤原粮;再加上必要的军饷和被覆开销,这也是当年北宋禁军一个步兵平均算下来一年就需要花费五十贯的原因。你们就是天天做工,按照比过去高了不少的工钱,大概也就这个程度吧?可是如果行军打仗的时候,我军的箭矢,或者弹药的精度提高一倍,又或者实际杀伤穿透的效果提升一倍,直接就等于多养了一倍的兵力,就算产出率降低了,慢工出细活。大家觉得在有原料充分采购供应的情况下,两年或者三年的活计,能不能让全军的武器弹药装具多到需要人人成为马夫才能拉的动?可花费,实际上却多不了多少。。。”
这样仔细解释起来的时候,对于这个时代文化水平并不算很高的工匠们来说一开始还并不是人人能够理解,让萧轩费了不少功夫,才让自己的思路让其他人大致明白过来:精兵的花费,或许要比寻常堪战之军多上那么一倍,拥有精良装备的军队,成本可能也就多出工匠辅营们一倍的成本和伙计来,可是带来的实战效果,恐怕就明显不是一倍半倍那么简单了。
萧轩为了让老人们安心,也并不讳言的说道:“当年韩信自吹韩信领兵多多益善,亲自为将朕才知道:能够让五万十万大军变的十分有战斗力,还不出反心隐患,不会让一些部队成为某些人的独立王国,那得是不世出的名将才有可能。朕以为自己虽然在练兵法与原则上有点儿悟性,但这种办法对亲自领头的人要求也高了,朕想:充其量再多养另外一个四五千人左右的满编营,统帅万余近卫军,可能就是朕的上限了。。。。”
“圣上放心吧!不论圣上以后提出的要求多么苛刻,或者看起来是有些故意为难的意思,属下都绝不会怀疑圣上说说的一切都是为了全营的战力,乃至为了我们这些以往从来没有太高地位的人。。。”
听到这样的话,萧轩也就不在为辅营工匠们的士气担心了。只是在心中粗算后,还是感觉到现在局限自己战斗力的根本因素还是钱粮。
更高的管理要求之下更多的工匠士气激励需要金钱,足够的车马费需要金钱。
钱当然不能万能的,比如宋朝巅峰时期的财政不计什么草、薪之类乱七八糟。仅仅钱粮银两就有数千万贯、石、两,可却并不能凭此就拥有赶超三国的数十万堪战大军。而问题在于:如果太少了,那也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自己现在看起来能够在五六千人的队伍中随时可以大手大脚,而且也不缺银钱,不过是凭借那清水阉党中抄掠出来的三四十万两银子寅吃卯粮,还有御马监本身乃至缴获过来的武器装具与花费节省了大量车马费,如果没有外财,一年后就会出问题。
在萧轩的盘算中:短时间内不可能让大军具备波兰翼骑兵那个级别的战斗力的情况下,至少也得有古斯塔夫核心精锐那种一万不缺马匹的战兵做为自己的核心支撑,才能够有效的应对各种内外风险,这还是一个下限。崇祯元年夏天也就是半年后应该再组建一个近卫右营才行。这样自己率领一支队伍外出的时候,才有必要的队伍来看家。这样一来,维持上万粮饷不缺的车马化火器大军。还要对不少火器进行改良,当然还有更重要的:让至少两千左右的亲信少年都成为十分擅长使用弓箭并进行海量的射术训练,这又是一比不小的开销。
为了最快迅速形成战斗力,一天至少百箭到几百箭,三天练废一张弓还有不少其他的演练实训器材,这至少也需要折合平均每人一年二百石粮价左右的成本。比如说至少要集中几千弓箭匠人才能够做到维持这种层次上的训练。如果是两千少年官兵人人都会这些,特别是考虑到为了增加近卫军造反成本扩充到远超过千人,但又不明显逼近万人的规模的时候。林林总总算下来怎么也要每年折合百万石粮价左右的钱粮,才能解决最基本的一些问题。
想到这些,萧轩回到这些天来临时修建起来办公用途乃至日常居住用途一间石屋的时候,也就不再犹豫,亲自翻了翻一些御马监送来的万历以来的内帑纪录。内帑在万历末年建奴刚刚起兵的时候还是比较丰厚的,据说有几百万两之巨。对于皇帝的私房钱来说这已经是一笔可观的数字了。可是后来明军连续在辽东大败,边关危机,到宁锦这一系列的仗打完自己登基即位的时候,整个内帑连崇祯末年李自成打进来之后那个所谓的七万两都没有。毕竟最后崇祯剩下的那些钱很大程度上还有最后一次筹款的结果。
每年内帑的主要两大项收入,皇庄田赋,几百万亩算下来只有四五万两银子。不用问,就算北方的田地此时问题再大也肯定有猫腻。另外主要的一项金花银,万历朝的时候还有每年百万两左右的规模,后来矿监被废之后就只有每年几十万两左右的规模了,宫廷开销是大头。自己下了狠心彻底抛弃了整个紫禁城在御马监另立新营,再加上人员相比过去有不少裁剪,这或许能省出小几十万两的费用。但如果自己想建立的是训练和火力充足的理想中的精锐,而不是寻常战斗力和装备水平的明军主力,这似乎还是有些不够用。
萧轩之前最担心的,是此时代的人们不能把质量的概念放在第一位,这是哪怕近现代的中国很多人从员工到基层都缺乏足够意识的一件事。只是此时看到的一切却说明:自己的忧虑有些过度了。
哪怕在近现代也很少有所谓“工匠精神”的原因是企业的生死存亡不需要自己操心。并不成熟的市场社会,干的好不一定挣的多,甚至有成为“老黄牛”都有可能。而且很多情况下生产者并不是自己产品的消费者。可如果生产者不仅是自己产品的主要消费者,还是事关利益与性命的主要消费者,一切就都变得不同了。萧轩解释为什么要把武器的质量放在第一位的位置上,并没有花费多少功夫和时间。
萧轩也跟工匠们大致算了一笔账:“如果生产出来的东西要用于维持更多的兵力,那就必然要多花钱。一个正兵营战兵的花费,并不比现在获得前所未有工钱的诸位少。大致算一算:要让官兵们顿顿起码有荤腥,或者集中在战役时的时候天天都能宰杀牲口,把养牲口的花销算下来,每天至少需要折算三升口粮的吃食还有盐菜肉钱,考虑到运输还有战备存储中必然存在的浪费就是四升。正兵营战兵要想有比较严密的组织和纪律还不能如同诸位一样百人多才设一个管事的人,这些人也要不可避免的抽分子。林林总总算下来,光是口粮一天就要五六升,一年算下来要两千斤口粮或者三千斤原粮;再加上必要的军饷和被覆开销,这也是当年北宋禁军一个步兵平均算下来一年就需要花费五十贯的原因。你们就是天天做工,按照比过去高了不少的工钱,大概也就这个程度吧?可是如果行军打仗的时候,我军的箭矢,或者弹药的精度提高一倍,又或者实际杀伤穿透的效果提升一倍,直接就等于多养了一倍的兵力,就算产出率降低了,慢工出细活。大家觉得在有原料充分采购供应的情况下,两年或者三年的活计,能不能让全军的武器弹药装具多到需要人人成为马夫才能拉的动?可花费,实际上却多不了多少。。。”
这样仔细解释起来的时候,对于这个时代文化水平并不算很高的工匠们来说一开始还并不是人人能够理解,让萧轩费了不少功夫,才让自己的思路让其他人大致明白过来:精兵的花费,或许要比寻常堪战之军多上那么一倍,拥有精良装备的军队,成本可能也就多出工匠辅营们一倍的成本和伙计来,可是带来的实战效果,恐怕就明显不是一倍半倍那么简单了。
萧轩为了让老人们安心,也并不讳言的说道:“当年韩信自吹韩信领兵多多益善,亲自为将朕才知道:能够让五万十万大军变的十分有战斗力,还不出反心隐患,不会让一些部队成为某些人的独立王国,那得是不世出的名将才有可能。朕以为自己虽然在练兵法与原则上有点儿悟性,但这种办法对亲自领头的人要求也高了,朕想:充其量再多养另外一个四五千人左右的满编营,统帅万余近卫军,可能就是朕的上限了。。。。”
“圣上放心吧!不论圣上以后提出的要求多么苛刻,或者看起来是有些故意为难的意思,属下都绝不会怀疑圣上说说的一切都是为了全营的战力,乃至为了我们这些以往从来没有太高地位的人。。。”
听到这样的话,萧轩也就不在为辅营工匠们的士气担心了。只是在心中粗算后,还是感觉到现在局限自己战斗力的根本因素还是钱粮。
更高的管理要求之下更多的工匠士气激励需要金钱,足够的车马费需要金钱。
钱当然不能万能的,比如宋朝巅峰时期的财政不计什么草、薪之类乱七八糟。仅仅钱粮银两就有数千万贯、石、两,可却并不能凭此就拥有赶超三国的数十万堪战大军。而问题在于:如果太少了,那也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自己现在看起来能够在五六千人的队伍中随时可以大手大脚,而且也不缺银钱,不过是凭借那清水阉党中抄掠出来的三四十万两银子寅吃卯粮,还有御马监本身乃至缴获过来的武器装具与花费节省了大量车马费,如果没有外财,一年后就会出问题。
在萧轩的盘算中:短时间内不可能让大军具备波兰翼骑兵那个级别的战斗力的情况下,至少也得有古斯塔夫核心精锐那种一万不缺马匹的战兵做为自己的核心支撑,才能够有效的应对各种内外风险,这还是一个下限。崇祯元年夏天也就是半年后应该再组建一个近卫右营才行。这样自己率领一支队伍外出的时候,才有必要的队伍来看家。这样一来,维持上万粮饷不缺的车马化火器大军。还要对不少火器进行改良,当然还有更重要的:让至少两千左右的亲信少年都成为十分擅长使用弓箭并进行海量的射术训练,这又是一比不小的开销。
为了最快迅速形成战斗力,一天至少百箭到几百箭,三天练废一张弓还有不少其他的演练实训器材,这至少也需要折合平均每人一年二百石粮价左右的成本。比如说至少要集中几千弓箭匠人才能够做到维持这种层次上的训练。如果是两千少年官兵人人都会这些,特别是考虑到为了增加近卫军造反成本扩充到远超过千人,但又不明显逼近万人的规模的时候。林林总总算下来怎么也要每年折合百万石粮价左右的钱粮,才能解决最基本的一些问题。
想到这些,萧轩回到这些天来临时修建起来办公用途乃至日常居住用途一间石屋的时候,也就不再犹豫,亲自翻了翻一些御马监送来的万历以来的内帑纪录。内帑在万历末年建奴刚刚起兵的时候还是比较丰厚的,据说有几百万两之巨。对于皇帝的私房钱来说这已经是一笔可观的数字了。可是后来明军连续在辽东大败,边关危机,到宁锦这一系列的仗打完自己登基即位的时候,整个内帑连崇祯末年李自成打进来之后那个所谓的七万两都没有。毕竟最后崇祯剩下的那些钱很大程度上还有最后一次筹款的结果。
每年内帑的主要两大项收入,皇庄田赋,几百万亩算下来只有四五万两银子。不用问,就算北方的田地此时问题再大也肯定有猫腻。另外主要的一项金花银,万历朝的时候还有每年百万两左右的规模,后来矿监被废之后就只有每年几十万两左右的规模了,宫廷开销是大头。自己下了狠心彻底抛弃了整个紫禁城在御马监另立新营,再加上人员相比过去有不少裁剪,这或许能省出小几十万两的费用。但如果自己想建立的是训练和火力充足的理想中的精锐,而不是寻常战斗力和装备水平的明军主力,这似乎还是有些不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