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影响力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笔趣阁 www.bqg16.com,最快更新改写唐朝历史最新章节!
几个私塾先生,坐着马车一路颠簸的到了杭州,想要状告苏某人破坏教学,但是一连待了好几天都没与碰到知府回来,每次去知府那里,都是见不到人的面。
“是不是那个知府根本不想见我们几个山野村夫?”
“谁知道,那些个人说着去通报知府去了,谁知道去没去?”
“要不,我们用钱通报一下?”
说着老头这兜里拿出了一两银子,其他的人互相看了看,犹豫着,是不是要拿钱出来。
“我们都来了,这都过去几天了,诸位要是再这么耗下去,我们就白来了,回去还能干什么,继续教学生我们也活不下去了。”
一听这话,众人一狠心,把用来吃饭的钱拿了出来,参差不齐的凑了点,又去了知府衙门。
守门的衙役一看又是这几个人,准备挥手打发,话还没说出口,这老头就赶紧跑上来,把钱塞到了他的兜里,衙役伸手进兜里,一摸,掂量了一下,也没拿出来,转身进去通报去了。
“果然有钱能开路啊!”
没多时,他们就进去见了秦知府,禀明了这件事情。
没想到秦知府只是淡淡的一笑道:“就因为这个你们来状告苏县令?”
几个人忙行不跌的点头。
“别瞎闹了,回去吧。”
轻轻一句话,几个人呆若木鸡,像失了魂一样离开了知府衙门,事情也没办成,就等来这么一个结果。
“这下我们连回去的钱都没了。”
其中一个老者叹了口气,走到一边用剩余的几个铜板,买了几个饼子挨个送给了众人,躲在街边吃干饼子,别提有多狼狈了。
边上的酒楼里传来了说书先生的声音,众人在一边默默的听着,才发现这个人是来自临安的老乡。
说书先生:“话说那临安县令苏致远可是一个能人,到了临安一直就没闲着,做出了一个个的奇事,你们猜,是什么事?”
“你倒是快说啊,猜个鸡毛?”
“就是,你说啊,别吊人胃口!”
说书先生嘿嘿一笑,扭了一下脖子道:“只见他先是带人挖路,不光是临安边上的地方挖路,这周围的村子也挖路,还说要带动临安经济的发展,但是光挖路怎么能行,他还盖了私塾小学让千名孩子去上学,厉不厉害?”
“胡说的吧,千名小学,你在搞笑?”
“就是,杭州最大的私塾最多也就五十多人,你吹也吹的合适点行不?”
“不过一个县令不好好在县衙带着,盖什么私塾啊,难道他想教书?”
说书先生打断了叽叽喳喳:“那私塾名字并非是私塾,乃是临安第一小学,此事确实是真事,我绝无欺骗各位。”
底下的惊叹声就更多了。
“苏县令说过,要让百姓也上得起学,所以每个孩子一天出一个铜板给教书的夫子支付薪银,你们可知道不光是那些百姓高兴,而且那些个夫子也挣得盆钵满贯,有的夫子又纳了一个小妾,哈哈!”
底下的人像听天书一样看着说书先生,外面的几个临安来的夫子也默默的听着。
“苏县令看得起百姓啊,那可是好官,他刚开始就跟百姓说要让百姓的孩子都能识文断字,不做白丁,你们说好不好?”
“好!!”“好!!”“好!!”
底下的人都是老百姓,听了感触颇深,可不是吗,在这里识字的人都是上层人,不认识的就显得很差一样,有文化了自然会被人看得起。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是很多人心中的俗语,但是科举一出来,这就成了一个可以一步登天的通道,读书,不是所有人都有条件读的。
但是这个苏县令做到了!
“建了小学还没完,苏县令还带发明了火炕,让我们很多人轻松渡过了冬天,你们知道就是烟囱在土炕下的那种吗?这也是苏县令带给我们的。”
说着说书先生把图纸都拿了出来,拍在了眼前的桌子上,前面的人一蜂拥的看,纷纷惊叹不已。
虽然现在是开春了,但是还有些冷,但是来年也可以用啊,尤其是北方,用起来才爽!
“还有公用的厕所也盖起来了,人们大街上走着如果有急,可以方便,还有垃圾站,也方便人们扔掉没用的废物垃圾,生活便利了很多。”
“对了还有红薯,那可是好东西,现在临安不少地方都种上了,你们可能不知道,他都说了,再过一段时间,红薯熟了,我们就能烤着吃了,香的很!”
听了半天很多人也听出味了,这是单方便夸这个县令啊。
“你说的这个县令咋啥都会啊,不是天上下来的吧?”
“就是,哪有这么好的县令,我咋就没见过呢?”
底下的人又叽叽喳喳起来。
“都别吵,都别闹,我说书说了这么些年,说故事,我们能说假的,这姓名能说出来的县令,我能作假吗?何况这就是我们县里的事情,我还能不知道?跟你们透露个事,无裳集团就是我们县令在背后设计的!”
无裳剧场早就成了杭州的一面旗帜,一个销金窟的旗帜,虽然听唱歌花不了多少钱,但是随着很多项目的展开,越有层次感,高档次的消费也越来越多,怪不得他一说无裳集团是苏某人设计的时候,很多人会恍然大悟的“哦”的一声了。
听了半天,很多人也都想去临安见识见识,更是对这个人产生了兴趣,说书先生只好掏出了从县衙里带出来的书《伟大的人民》开始讲演。
谁不想听好话,这里面对中华大地上的人民基本都是歌功颂德之言,说我们伟大的灿烂文化,我们勤劳节俭的美德等等,又把话题引到了一边。
......
来状告的几个夫子,互相看看,自我嘲笑一下站起身来,拍了拍身上的泥土。
“走吧,我们还告啥?我们应该后悔,当时嘴硬,现在被自己打脸了吧,还好意思来告人家,这说明人家这个后生县令就是比我们懂得多,这明摆着的,别浪费时间了,回去种红薯吧!”
(未完待续)
几个私塾先生,坐着马车一路颠簸的到了杭州,想要状告苏某人破坏教学,但是一连待了好几天都没与碰到知府回来,每次去知府那里,都是见不到人的面。
“是不是那个知府根本不想见我们几个山野村夫?”
“谁知道,那些个人说着去通报知府去了,谁知道去没去?”
“要不,我们用钱通报一下?”
说着老头这兜里拿出了一两银子,其他的人互相看了看,犹豫着,是不是要拿钱出来。
“我们都来了,这都过去几天了,诸位要是再这么耗下去,我们就白来了,回去还能干什么,继续教学生我们也活不下去了。”
一听这话,众人一狠心,把用来吃饭的钱拿了出来,参差不齐的凑了点,又去了知府衙门。
守门的衙役一看又是这几个人,准备挥手打发,话还没说出口,这老头就赶紧跑上来,把钱塞到了他的兜里,衙役伸手进兜里,一摸,掂量了一下,也没拿出来,转身进去通报去了。
“果然有钱能开路啊!”
没多时,他们就进去见了秦知府,禀明了这件事情。
没想到秦知府只是淡淡的一笑道:“就因为这个你们来状告苏县令?”
几个人忙行不跌的点头。
“别瞎闹了,回去吧。”
轻轻一句话,几个人呆若木鸡,像失了魂一样离开了知府衙门,事情也没办成,就等来这么一个结果。
“这下我们连回去的钱都没了。”
其中一个老者叹了口气,走到一边用剩余的几个铜板,买了几个饼子挨个送给了众人,躲在街边吃干饼子,别提有多狼狈了。
边上的酒楼里传来了说书先生的声音,众人在一边默默的听着,才发现这个人是来自临安的老乡。
说书先生:“话说那临安县令苏致远可是一个能人,到了临安一直就没闲着,做出了一个个的奇事,你们猜,是什么事?”
“你倒是快说啊,猜个鸡毛?”
“就是,你说啊,别吊人胃口!”
说书先生嘿嘿一笑,扭了一下脖子道:“只见他先是带人挖路,不光是临安边上的地方挖路,这周围的村子也挖路,还说要带动临安经济的发展,但是光挖路怎么能行,他还盖了私塾小学让千名孩子去上学,厉不厉害?”
“胡说的吧,千名小学,你在搞笑?”
“就是,杭州最大的私塾最多也就五十多人,你吹也吹的合适点行不?”
“不过一个县令不好好在县衙带着,盖什么私塾啊,难道他想教书?”
说书先生打断了叽叽喳喳:“那私塾名字并非是私塾,乃是临安第一小学,此事确实是真事,我绝无欺骗各位。”
底下的惊叹声就更多了。
“苏县令说过,要让百姓也上得起学,所以每个孩子一天出一个铜板给教书的夫子支付薪银,你们可知道不光是那些百姓高兴,而且那些个夫子也挣得盆钵满贯,有的夫子又纳了一个小妾,哈哈!”
底下的人像听天书一样看着说书先生,外面的几个临安来的夫子也默默的听着。
“苏县令看得起百姓啊,那可是好官,他刚开始就跟百姓说要让百姓的孩子都能识文断字,不做白丁,你们说好不好?”
“好!!”“好!!”“好!!”
底下的人都是老百姓,听了感触颇深,可不是吗,在这里识字的人都是上层人,不认识的就显得很差一样,有文化了自然会被人看得起。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是很多人心中的俗语,但是科举一出来,这就成了一个可以一步登天的通道,读书,不是所有人都有条件读的。
但是这个苏县令做到了!
“建了小学还没完,苏县令还带发明了火炕,让我们很多人轻松渡过了冬天,你们知道就是烟囱在土炕下的那种吗?这也是苏县令带给我们的。”
说着说书先生把图纸都拿了出来,拍在了眼前的桌子上,前面的人一蜂拥的看,纷纷惊叹不已。
虽然现在是开春了,但是还有些冷,但是来年也可以用啊,尤其是北方,用起来才爽!
“还有公用的厕所也盖起来了,人们大街上走着如果有急,可以方便,还有垃圾站,也方便人们扔掉没用的废物垃圾,生活便利了很多。”
“对了还有红薯,那可是好东西,现在临安不少地方都种上了,你们可能不知道,他都说了,再过一段时间,红薯熟了,我们就能烤着吃了,香的很!”
听了半天很多人也听出味了,这是单方便夸这个县令啊。
“你说的这个县令咋啥都会啊,不是天上下来的吧?”
“就是,哪有这么好的县令,我咋就没见过呢?”
底下的人又叽叽喳喳起来。
“都别吵,都别闹,我说书说了这么些年,说故事,我们能说假的,这姓名能说出来的县令,我能作假吗?何况这就是我们县里的事情,我还能不知道?跟你们透露个事,无裳集团就是我们县令在背后设计的!”
无裳剧场早就成了杭州的一面旗帜,一个销金窟的旗帜,虽然听唱歌花不了多少钱,但是随着很多项目的展开,越有层次感,高档次的消费也越来越多,怪不得他一说无裳集团是苏某人设计的时候,很多人会恍然大悟的“哦”的一声了。
听了半天,很多人也都想去临安见识见识,更是对这个人产生了兴趣,说书先生只好掏出了从县衙里带出来的书《伟大的人民》开始讲演。
谁不想听好话,这里面对中华大地上的人民基本都是歌功颂德之言,说我们伟大的灿烂文化,我们勤劳节俭的美德等等,又把话题引到了一边。
......
来状告的几个夫子,互相看看,自我嘲笑一下站起身来,拍了拍身上的泥土。
“走吧,我们还告啥?我们应该后悔,当时嘴硬,现在被自己打脸了吧,还好意思来告人家,这说明人家这个后生县令就是比我们懂得多,这明摆着的,别浪费时间了,回去种红薯吧!”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