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三国,开局被曹操偷听心声 > 第172章 青苗与鸭苗
第172章 青苗与鸭苗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笔趣阁 www.bqg16.com,最快更新三国,开局被曹操偷听心声最新章节!
“程公子,莫非你言下之意,是要对祢衡先生,对他……”
孔融话虽然没有说完,但他的意思表达的却十分清楚。
他担心程阳在愤怒之下,把祢衡给悄悄杀了。
然而,程阳却不管这么多。
杀人好玩吗?
一点不好玩!
【再怎么说,老子也是受过五年义务教育的,怎么会随便动刀动枪的呢?】
【嗯?似乎哪里不对,算了,不管了。】
程阳不管了,曹操却泛起了嘀咕。
五年义务教育?
那是什么东西?
程阳这小子,苦读五年书吗?
可真不简单呢!
“北海先生,你误会了。祢衡先生是许都大才,人人敬而畏之,谁敢对他不利?”
曹操说的,是敬而畏之,这就有讲究了。
他身为当朝丞相,连皇帝陛下都不放在眼里,会敬畏谁?
敬畏一个腐儒,怎么可能?
曹操这意思,就是在警告祢衡与孔融:
莫装逼,否则,曹某必杀你!
当然,二人也不傻,都听出来了其中的深意。
可祢衡与孔融不同。
孔融是属于那种比较孤傲的,因为他出身好啊。
孔圣人的二十世孙,骨子里流的是圣人的血脉。
天底下谁人比得上?
祢衡是属于那种比较狂妄的,他有才啊。
许都城中,人人都说祢衡才气纵横,如何如何的天纵之资。
具体怎样,大概真有其事,否则也不会传的那么远。
对于曹操来说,二者都不是省油的灯,都够让他头疼的。
“祢衡先生,莫非对犬子有所指教?”曹操见他始终冷冷的盯着曹昂,眉宇之间,大有不忿,便高声问道。
“指教谈不上,不过,我看长公子还是不要在司空府当值了,出来务农比较好。”
【妈的,今天不教训教训你,程某就不姓程!】
【曹昂是我大舅哥,轮得到你来喷粪?】
闷哼一声,程阳直接对曹昂喊道:“大公子,青苗之法钻研的如何了?”
曹昂听到喊声,快步走了过来,笑道:“小程,你不是让我跟着老农养鸭吗?哪里有什么青苗之法?”
程阳微微笑道:“几十万只鸭子,你如何养?”
曹昂想了想,还不知道自己的办法是否可行,忐忑不安的道:“你的庄园虽大,但以种植为主,若是专门养鸭,人手不够,饲料也不够。我打算,打算……”
说着说着,曹昂心里认怂,便不敢继续说了。
曹操见状,免不了摇了摇头,在心里叹了口气。
我这个孩子,仍是主见不够,过于依赖别人了。
也就是这么一摇头,祢衡已经看出了端倪,不冷不热的笑道:“养鸭嘛,还不是随便养。像大公子这种人才,最适合养鸭了。啊哈!”
他越这么说,曹昂心里越发虚,越不敢吭声。
程阳压住怒气,微笑着看向曹昂,循循善诱道:“公子,你有什么话只管开口,说不定,是个绝顶的好办法。”
曹昂看了看冷言嘲讽的祢衡,又看了看满脸期待却又暗含失望的曹操,咬了咬牙,答道:“我觉得,应该把鸭苗分发下去,交给许都城里的百姓。”
【漂亮!早这么说不就完了!】
【这不就是青苗法!】
程阳赞许的点了点头,“继续,继续……”
然而,他话还没说完,曹操便已经激动起来。
这小子,程阳这小子说,曹昂已经掌握了青苗之法的精要?
激动之余,曹操也忍不住催促道:“孩子,你细细说来,不用着急。”
有了曹操的鼓吏,曹昂顿时来了自信,有板有眼的道:“是,父亲,长史。我的意思是,咱们单独放养,肯定养不了这么多。不如把鸭苗分发下去,以放款的形势,交给许都的百姓。”
“许都百姓几十万户,哪怕不全算,一家养个三四只,或五六只,就足够了。产出的鸭蛋、新生的鸭崽,都归他们。只需到了夏收秋收,还我们成年鸭就好。”
程阳听罢,默默的点了点头。
【青苗之法,本质就是调节大地主、大官僚之间的利益,对其进行再分配,以此发展生产。】
【把庄园里养不了,也不怎么需要的鸭子,交给底层百姓,让他们来养,让他们进行生产。那么,就可以大大的缓解底层百姓的压力。】
程阳笑了笑,再次问道:“大公子,若是粮米、牲畜呢?参照鸭苗,可否交给百姓?”
话音一落,孔融愣了一下,祢衡也愣了一下。
二人心中隐隐约约触及到了什么,但情急之下,并不是很清晰。
曹昂呵呵笑道:“也可以的,比如我们的粮仓,在经过屯田之后,已经有了许多节余。而许都目前的状况,是荒田多流民多,可百姓手里的粮食比较少。”
“如果,我们能拿出一部分粮食,放给百姓。帮他们渡过荒年,等到秋收之后,再一点一点的收上来。那么,府库会愈加充盈,而百姓也会平安的渡过荒年。”
程阳连连点头,拍手大赞。
他回过头来,盯着孔融、祢衡道:“大公子的青苗之法,如何?”
二人虽然只听了这么几句,可已经明白了其中精要。
即,以府库之有余,补百姓之不足。
等百姓补足之后,再还只与府库。
“你说的简单,那秋收以后,百姓仍是还不上呢?”祢衡质问道。
曹昂不急不躁,缓缓言道:“放出去粮米青苗,他们还不上,我们可以放宽年限。一年还不上,放三年;三年还不上,放五年;五年还不上,我们放三十年。”
“一百石,一年之内还清,收十石利;三年还清,收三十石利;五年还清,收五十石利;三十年还清,收一百石利。若是一家农户,三十年仍还不清一百石米,这就不是农户的错了,这必然是我们的错了。”
许都百姓,每家每户可耕种的面积,大约在五十亩往上。
五十亩的产量,每个季度在二百石左右。
只要不是荒年,每年总能产个几百石。
若是一户农家好几年仍还不清几十石米,那是赋税苛捐的问题,应予以整改。
这个道理,曹昂懂,曹操懂,孔融与祢衡也懂。
二人沉默良久,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过了片刻,祢衡忽然抬起头,盯着程阳问道:“程公子,这是你的主意吧?”
程阳呵呵笑了笑,“算是吧,也多亏了大公子与荀彧几位老臣。”
祢衡缓缓点了点头,“难怪你一直窝在庄园里,外人都说,你在学做村夫,养狗养鸭,实际上,你却在这里供养万民。”
“好,果然是个好办法。”
“程公子,莫非你言下之意,是要对祢衡先生,对他……”
孔融话虽然没有说完,但他的意思表达的却十分清楚。
他担心程阳在愤怒之下,把祢衡给悄悄杀了。
然而,程阳却不管这么多。
杀人好玩吗?
一点不好玩!
【再怎么说,老子也是受过五年义务教育的,怎么会随便动刀动枪的呢?】
【嗯?似乎哪里不对,算了,不管了。】
程阳不管了,曹操却泛起了嘀咕。
五年义务教育?
那是什么东西?
程阳这小子,苦读五年书吗?
可真不简单呢!
“北海先生,你误会了。祢衡先生是许都大才,人人敬而畏之,谁敢对他不利?”
曹操说的,是敬而畏之,这就有讲究了。
他身为当朝丞相,连皇帝陛下都不放在眼里,会敬畏谁?
敬畏一个腐儒,怎么可能?
曹操这意思,就是在警告祢衡与孔融:
莫装逼,否则,曹某必杀你!
当然,二人也不傻,都听出来了其中的深意。
可祢衡与孔融不同。
孔融是属于那种比较孤傲的,因为他出身好啊。
孔圣人的二十世孙,骨子里流的是圣人的血脉。
天底下谁人比得上?
祢衡是属于那种比较狂妄的,他有才啊。
许都城中,人人都说祢衡才气纵横,如何如何的天纵之资。
具体怎样,大概真有其事,否则也不会传的那么远。
对于曹操来说,二者都不是省油的灯,都够让他头疼的。
“祢衡先生,莫非对犬子有所指教?”曹操见他始终冷冷的盯着曹昂,眉宇之间,大有不忿,便高声问道。
“指教谈不上,不过,我看长公子还是不要在司空府当值了,出来务农比较好。”
【妈的,今天不教训教训你,程某就不姓程!】
【曹昂是我大舅哥,轮得到你来喷粪?】
闷哼一声,程阳直接对曹昂喊道:“大公子,青苗之法钻研的如何了?”
曹昂听到喊声,快步走了过来,笑道:“小程,你不是让我跟着老农养鸭吗?哪里有什么青苗之法?”
程阳微微笑道:“几十万只鸭子,你如何养?”
曹昂想了想,还不知道自己的办法是否可行,忐忑不安的道:“你的庄园虽大,但以种植为主,若是专门养鸭,人手不够,饲料也不够。我打算,打算……”
说着说着,曹昂心里认怂,便不敢继续说了。
曹操见状,免不了摇了摇头,在心里叹了口气。
我这个孩子,仍是主见不够,过于依赖别人了。
也就是这么一摇头,祢衡已经看出了端倪,不冷不热的笑道:“养鸭嘛,还不是随便养。像大公子这种人才,最适合养鸭了。啊哈!”
他越这么说,曹昂心里越发虚,越不敢吭声。
程阳压住怒气,微笑着看向曹昂,循循善诱道:“公子,你有什么话只管开口,说不定,是个绝顶的好办法。”
曹昂看了看冷言嘲讽的祢衡,又看了看满脸期待却又暗含失望的曹操,咬了咬牙,答道:“我觉得,应该把鸭苗分发下去,交给许都城里的百姓。”
【漂亮!早这么说不就完了!】
【这不就是青苗法!】
程阳赞许的点了点头,“继续,继续……”
然而,他话还没说完,曹操便已经激动起来。
这小子,程阳这小子说,曹昂已经掌握了青苗之法的精要?
激动之余,曹操也忍不住催促道:“孩子,你细细说来,不用着急。”
有了曹操的鼓吏,曹昂顿时来了自信,有板有眼的道:“是,父亲,长史。我的意思是,咱们单独放养,肯定养不了这么多。不如把鸭苗分发下去,以放款的形势,交给许都的百姓。”
“许都百姓几十万户,哪怕不全算,一家养个三四只,或五六只,就足够了。产出的鸭蛋、新生的鸭崽,都归他们。只需到了夏收秋收,还我们成年鸭就好。”
程阳听罢,默默的点了点头。
【青苗之法,本质就是调节大地主、大官僚之间的利益,对其进行再分配,以此发展生产。】
【把庄园里养不了,也不怎么需要的鸭子,交给底层百姓,让他们来养,让他们进行生产。那么,就可以大大的缓解底层百姓的压力。】
程阳笑了笑,再次问道:“大公子,若是粮米、牲畜呢?参照鸭苗,可否交给百姓?”
话音一落,孔融愣了一下,祢衡也愣了一下。
二人心中隐隐约约触及到了什么,但情急之下,并不是很清晰。
曹昂呵呵笑道:“也可以的,比如我们的粮仓,在经过屯田之后,已经有了许多节余。而许都目前的状况,是荒田多流民多,可百姓手里的粮食比较少。”
“如果,我们能拿出一部分粮食,放给百姓。帮他们渡过荒年,等到秋收之后,再一点一点的收上来。那么,府库会愈加充盈,而百姓也会平安的渡过荒年。”
程阳连连点头,拍手大赞。
他回过头来,盯着孔融、祢衡道:“大公子的青苗之法,如何?”
二人虽然只听了这么几句,可已经明白了其中精要。
即,以府库之有余,补百姓之不足。
等百姓补足之后,再还只与府库。
“你说的简单,那秋收以后,百姓仍是还不上呢?”祢衡质问道。
曹昂不急不躁,缓缓言道:“放出去粮米青苗,他们还不上,我们可以放宽年限。一年还不上,放三年;三年还不上,放五年;五年还不上,我们放三十年。”
“一百石,一年之内还清,收十石利;三年还清,收三十石利;五年还清,收五十石利;三十年还清,收一百石利。若是一家农户,三十年仍还不清一百石米,这就不是农户的错了,这必然是我们的错了。”
许都百姓,每家每户可耕种的面积,大约在五十亩往上。
五十亩的产量,每个季度在二百石左右。
只要不是荒年,每年总能产个几百石。
若是一户农家好几年仍还不清几十石米,那是赋税苛捐的问题,应予以整改。
这个道理,曹昂懂,曹操懂,孔融与祢衡也懂。
二人沉默良久,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过了片刻,祢衡忽然抬起头,盯着程阳问道:“程公子,这是你的主意吧?”
程阳呵呵笑了笑,“算是吧,也多亏了大公子与荀彧几位老臣。”
祢衡缓缓点了点头,“难怪你一直窝在庄园里,外人都说,你在学做村夫,养狗养鸭,实际上,你却在这里供养万民。”
“好,果然是个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