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砥柱——“行省”级主战航母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笔趣阁 www.bqg16.com,最快更新帝国争霸最新章节!
早在新历96年初,为让“华城条约”与“伦泰条约”再延长五年进行的谈判,因为狭夷皇国的故意刁难,显现出谈崩的征兆后,南江舰船设计院就已自筹资金,其实是从浦州造船厂获得一笔资金,提前启动了新一代舰队航母的设计工作。只不过,在最初阶段,南江舰船设计院的设计师依然觉得,能通过谈判让条约再延长五年,因此新航母的吨位依然会受到严格限制。
在最初的几套设计方案当中,南江舰船设计院秉承一贯传统,采用一些风险比较高的新技术,以求在不增加总吨位的情况下,提高战舰的性能,准确说是解决“帝都”级上存在的问题。
这明显不对海军的胃口。
不要忘了,“帝都”级上存在的问题,几乎都跟采用的不成熟的先进技术有关。继续走技术路线,不但无法解决已有的问题,还会产生新问题。这么做,等于在往“帝都”级造成的伤口上撒盐。
严格说来,新历96年上半年搞的几套方案就是在解决“帝都”级存在的问题,并没大幅度提高海军最重视的航空作战能力,本质上并无明显改变,可以看成是“帝都”级的改进方案。
其实,这也正是南江舰船设计院自筹资金搞设计的目的。
虽然早在两年之前,海军就预订了第二批次四艘“帝都”级,但是在新历96年初,海军已经明显对还在船台上建造的两艘“帝都”级感到不满意,或者说缺乏兴趣,没有明确的续购愿望。
不是说条约规定的吨位已经用完,而是“帝都”级存在太多问题,缺乏吸引力。
到下半年,情况终于出现了转机。
虽然续约谈判还在进行,但是有足够多的迹象表明,狭夷皇国绝不会续约,因此持续了十五年的海军假日,肯定会在新历97年的第一天宣告结束,至少会废除部分条款,以保持战略平衡。
当时,帝国海军收到了可靠情报,狭夷海军准备在条约到期之后,开工建造两艘“理想型舰队航母”,而且纽兰海军也有类似的计划,准备在海军假期结束之后,立即动手建造新一代航母。
虽然从事后的角度来看,狭夷海军的“理想型舰队航母”,其实是“翔和”级,而纽兰联邦在当时也只是增加了一艘“约城”级,重新设计的“埃塞”级受种种因素影响,首舰的开工时间一再推迟,但是在条约作废之后,在极有可能遭到列强群殴的情况下,帝国海军绝不敢掉以轻心。
当年八月,帝国海军以委托方式,让南江舰船设计院针对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或者说在可承受范围之内,能造出什么样的航母,哪个吨位最具性价比,何种尺寸的航空作战能力最强。
因为“海军假期”还没结束,而且延长条约的谈判正在进行,所以相关研究工作全都是秘密进行,没对外公开。海军也没让南江舰船设计院拿出具体的方案,只要求对基本方案估算性价比。
这个要求,等于在暗示,战争快要爆发了。
以往的几次大规模战争,包括上一次大战,在开战之前,帝国海军都秘密统计了舰船的建造因子,依照性价比列出清单,确保在战争期间,准确说是进行战争动员之后能最合理的利用资源。
到了年底,在南江舰船设计院递交报告前,华城那边的谈判有了结果。
因为狭夷海军已经决定不再延长条约的有效期,所以梁夏帝国跟两个夙敌,即纽兰联邦与布兰王国达成了协议,以新历97年的年底为期,在此之前放松对包括航母在内的大部分主力舰的限制。到新历97年的年底,狭夷皇国还没有回头,“华城条约”与“伦泰条约”就正式作废。
简单的说,三支一流海军给自己弄了一年的缓冲期。
在这一年之内,舰队航母的吨位上限提高了一万吨,为35000吨。
当时,纽兰联邦与布兰王国希望在没有狭夷皇国参与的情况之下,把“海军假期”延长到新历101年年底。
至于放松限制,根本不在两个列强的考虑范围之内。
闹到最后,三方都做了让步。
关键,帝国海军也急了。
不要忘了,由“华城条约”与“伦泰条约”共同促成的“海军假期”是战后世界和平稳定的基石。
现在,这块基石就要粉碎了!
十五年的“假期”结束之后,帝国海军才如梦方醒。
在东望洋,狭夷海军有四艘舰队航母,而且能在两到三年之内扩充到六艘;纽兰海军有四艘舰队航母,有望在几年内获得第五艘。如果把布兰皇家海军派驻梵炎洋的算上,帝国海军在新历97年到99年要面对十余艘舰队航母,而在新历99年之后,甚至有可能得同时面对十五艘!
把两艘还在进行舾装的“帝都”级都算上,帝国海军也只有六艘舰队航母!
虽然单独拧出来看,论航母实力,帝国海军绝对是第一,超过了任何一个对手,但是帝国海军要对付的是所有列强,因此要比较,也该跟其他列强的总和比,而不是跟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列强比。
帝国海军再是能打,六艘航母也不够用啊!
所幸,在大萧条的摧残之下,西方列强也并非铁板一块,因为贸易摩擦等等问题而矛盾丛生。
在“马放南山、刀剑入库”十五年后,没哪个列强拥有发动一场战争,并且取得最后胜利的绝对把握。
当时,摆在众多列强面前的现实就是。大家都有足够自保的军事力量,却不足以在一场全面战争中取得决定性胜利,更别说是战胜所有的对手。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列强都需要时间重振军备。
再急,也无法在一夜之间造出几十艘航母。
从动员角度看,肯定需要时间对工业体系进行整顿,还要对资源进行梳理,一年缓冲期很有必要。
说得形象一点,将要进行的是一场马拉松,在开始之前肯定要花时间做热身运动。
到了年底,帝国海军拿到了南江舰船设计院的报告。
此时,两艘“帝都”级已经下水,进入到舾装阶段。
虽然按照规划,接下来要让几艘战列舰上船台进行中期大修,但是最迟到新历98年的第一季度,浦州造船厂与刺州造船厂的两座大型船台就会空出来,而且各自新增的两座五万吨级船台也会当年中期竣工。
此外,还得考虑申请建造的拨款。
如此一来,在新历97年年底就得拿出具体的设计方案。
一年时间,算不上充足。
不要忘了,休假的可不止是海军,还有为海军服务的舰船设计院与造船厂。
为了简化流程,帝国海军没有按老规矩走正常招标流程,而是把包袱甩给了南江舰船设计院与浦州造船厂。
简单的说,让这两家企业牵头组建一个集设计与建造于一体,能承接新式航母设计与建造工作的团队。
这么做除了能简化流程,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好处,节省了设计费用。
严格说来,也不是节省,只是不需要提前支付,而是分摊到建造的航母上,算在了建造费用里面。
问题就在这里。
因为需要分摊设计费用,海军又不愿意为此增加每艘航母的建造费用,所以就只能在其他方面想办法,比如一次订购所有设备与零件,跟钢铁厂等上游厂商签订长期供货协议,按统一标准建造等等。
这些办法,无一例外都要求扩大建造规模。
像“帝都”级那样,一次建造两艘肯定行不通。
所幸,在当时,这不是问题。
谈判期间,海军就表示,第一批就会订购四艘,而且会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立即订购第二批。
关键就是,按照规划在新历99年的年底,浦州造船厂与刺州造船厂将各增加两座五万吨级船台。因为其他三家大型造船厂也在扩建,能够承担非航母之外的其他大型战舰的建造工作,所以到那个时候,仅这两家造船厂,就能够同时安排八座五万吨级的船台为海军建造航母。
有了这个保证,南江舰船设计院立即有了动力。
只用半年,南江舰船设计院就按海军的要求拿出了第一份设计书。
大概是为了赶时间,也为了降低成本,第一个版本其实是“帝都”级的放大版,通过增加排水量解决“帝都”级存在的问题,比如通过放大舰体尺寸与扩大飞行甲板面积,增加了载机数量。
显然,这种设计肯定无法让海军感到满意。
只是,扩大吨位的设计思路得到了海军的首肯。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海军明确了一点。
建造成本为唯一的考量标准。
简单的说,海军只提出战术性能指标,比如航速要达到多少、搭载多少架飞机、全甲板进攻模式下的出动架次、设置多少座大口径高射炮(后来取消)等等,不对吨位与尺寸等指标做限制。舰船设计院唯一要保证的,就是在实现战术性能指标的前提下,不得超过海军定下的建造成本。
虽然建造成本跟吨位成正比,但是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
拿“帝都”级来说,因为采用了大量的先进技术与设备,所以最终核算下来的建造成本比“龙江”级多出大约四成,基本上跟改造后的“龙江”级相当,可实际的作战能力并不比改造后的“龙江”级强多少。如果把耽搁的时间成本也算上,那么“帝都”级的性价比远不如“龙江”级。
后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军在两艘“帝都”级上用的经费,差不多能再造两艘了。
可见,为了降低吨位而大量采用先进技术,反而会导致建造成本上涨。
这个新的标准,等于放开了设计师的手脚。
关键,对吨位不再做任何的限制。
严格说来,也不是完全没有限制,至少在新历97年必须把标准排水量控制在35000吨以内。
当然,这已经给了设计师足够巨大的操作空间。
到当年的年底,南江舰船设计院向海军提交了两套设计方案。
第一套以“帝都”级为蓝本,重新设计了舰体,而且大量采用已经在“帝都”级上得到应用的新式技术与设备,以此来控制风险,降低设计与建造的总费用,以期达到海军提出的成本标准。
第二套方案是在第一套方案的舰体上,采用更多仍然在研制,以及暂时还没有成熟的新式技术与设备,不排除进一步增加排水量,达到提升战斗力,并且完全满足海军战术指标的目的。
严格说来,这其实就是一套方案,只是分成了两个步骤。
此外,也算不上设计书,很多细节都没有完善,要在得到海军首肯后才会继续推进。
如果以海军的立场,肯定希望在完善之后,也就是按照第二套方案来设计建造航母。
可惜,已经没多少时间可以让海军浪费了。
当年年底,因为狭夷皇国缔约的概率已经为零,所以在特殊预算会议当中,海军拿到了建造新一代航母的启动经费。按照当时的安排,浦州造船厂与刺州造船厂在完成了最后两艘战列舰的中期大修之后,将不再承担主力舰的维修工作,并且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建造航母的准备工作。
这不是普通的拨款,而是有强制约束力的海军法案。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不造新航母,就得继续建造“帝都”级。
显然,海军肯定不会选择“帝都”级。
不要忘了,在整整一年的舾装中,“帝都”级的很多问题暴露了出来,早已让海军大失所望。
此外,按照南江舰船设计院提交的设计书,第一套方案的综合建造成本并不高,跟“帝都”级前两艘相当。
虽然这么比较很不公平,即“帝都”级是两艘分担设计成本,新航母则是四艘分担,后期还有可能是八艘,但是相对的,新航母的战斗力,特别是航空作战能力比“帝都”级提高了一大截。
当然,海军没有吃回头草的习惯。
数十年来,帝国海军在建造战舰方面,一贯的传统就是喜新厌旧,只要有新的,那就绝不要旧的。
新历97年的年底,海军就跟南江舰船设计院、刺州舰船设计院、浦州造船厂与刺州造船厂签署了一揽子设计建造合同,以委托的方式订购了四艘新式航母,分别在98年第一季度与第二季度开工,保留追加订购第二批四艘的选择权,且承诺的下达订单的时间不得晚于新历99年底。
这个时间点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在新历99年底,两家造船厂将各增加两座船台。
当然,计划肯定赶不上变化。
不过,那些都是后话了。
在新历97年最后一天,新航母的首舰在浦州造船厂铺下第一块龙骨。第二天,也就是新历98年第一天,二号舰在刺州造船厂开工。只不过,在接下来的三个月内,两艘航母的建造速度都十分的缓慢。
不是海军的拨款没到位,而是设计工作还没有完成!
海军下订单的时候,南江舰船设计院只完成了舰体,准确说是基准部分的设计,勉强能让造船厂开工。
造船厂还给出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第一批四艘同步建造,能降低建造成本。
拖到第二季度,在首批订购的后两艘开工之后,建造工作才全面提速。根本原因是南江舰船设计院利用这几个月的时间,完善了设计,把设计图纸交给了造船厂,也就不再需要拖延进度了。
要说,这是帝国海军第一种在没有完成设计的情况下就开工建造的主力舰。
在该级航母上,还开了一个先河。
新历98年的年底,第一批四艘航母还在船台建造阶段,帝国海军就为其举行了隆重的命名仪式。
这可是破天荒的第一回。
按照规矩,战舰都是在完成建造,交付给海军的时候才举行命名仪式,以此象征战舰正式具备了生命。
简单的说,就像人诞生。
哪怕遇到特殊情况,比如在上次大战当中,“龙兴”级的后几艘都是在下水之后就举行命名仪式,以此确保在完成建造,交付给海军之后,能立即启动验收工作,然后加入海军的战斗序列。
为在船台上建造的战舰命名,放眼全世界,也没有多少先例。
按照新的命名规则,舰队航母都以帝国的行省命名,而且采用行省的简称。
首舰被命名为“浦”号,后面三艘依次为“闽”号、“鲁”号与“粤”号,也由此被称为“行省”级,或者是“浦”级。
新历99年10月底,首批四艘“行省”级在一周内陆续下水。
主要性能(建成时)
标准排水量:34750吨
满载排水量:40800吨
总长:270米
水线长度:264米
型宽:31.8米
吃水:8.6米
定员:2880人
飞行甲板长:275.5米
飞行甲板宽:44.5米
动力
锅炉:8台燃油锅炉
主机:4台蒸汽轮机
功率:180000轴马力
推进:4轴4桨
航速:32.5节
续航力:15000海里/16节
武备
高射炮:24门130毫米/L40型(12×2),48门40毫米/L65型(12×4),60门25毫米/L70型(60×1)
载机
通常配置:一个舰载航空兵大队,下设四个战斗机中队、四个轰炸机中队,三个鱼雷机中队与一个用鱼雷机的侦查中队。
战斗机:33架(33+1)
俯冲轰炸机:33架(33+1)
鱼雷攻击机:31架(24+1+6)
总共97架(可以根据任务需求对舰载机做出调整,载机总量通常维持在80到100架之间)
虽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飞行甲板的长度仍然不够,在运作大战后期的舰载机的时候显得非常的局促,但是在大战初期,帝国海军对这种航空作战能力强大,而且因为采用了大量保守技术,使得造价并不高昂的航母感到十分满意,尤其是建造的效率非常高,能节省大量船台时间。
在大战爆发前,第一批四艘还在码头旁边舾装,帝国海军就下达了第二批,总共八艘的订单。
在大战爆发后,帝国海军还提前为这八艘航母命名。
由命名的顺序:011“奉”号、012“苏”号、013“浙”号、014“桂”号、015“冀”号、016“足”号、017“脚”号与018“库”号。
前面的数字为帝国海军在大战期间启用的战舰编号,三位数字为大型战舰,第一个数字为战舰的种类,后面两个数字为战舰编号。之前的十艘舰队航母,也按照服役的先后顺序获得对应的编号。
可惜的是,受建船厂的能力限制,第二批八艘分成两个批次进行建造。
在新历100年,随着四座新建五万吨船台完工,前四艘率先开工建造。因为另外四座五万吨船台,也就是建造首批的那四座船台,被其他战舰占用,所以后四艘要到新历100年年底才开工。
十二艘“行省”级不但开创了大型航母的先河,还成为了帝国海军在大战期间,特别是中前期的中流砥柱。凭借强大的航空作战能力,顽强的生命力与惊人的出勤率,“行省”级在大战中的表现可以用“老黄牛”来形容。只不过,大部分时候,充当的是“消防队员”的角色。
当然,“行省”级并非完美无瑕。
前面已经提到,“行省”级其实是南江舰船设计院给出的两个方案中,为了保证进度而适当简化的低配版。
问题就在这里。
为了能大批量建造,也为了控制成本,以及战争期间格外关键的船台时间,“行省”级大量采用成熟的技术与设备,还有很多不那么突出,准确说对正常作战使用没有太大影响的小毛病没得到解决。最为典型的就是,飞行甲板稍微短了点,在运作大型舰载机的时候显得捉襟见肘。
针对这些问题,帝国海军再次放飞南江舰船设计院。
简单的说,就是本着综合建造成本的设计思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通过放大尺寸与增大排水量来解决已有问题。
这就是后来的“新行省”级。
当然,那已是另外一种航母的故事了。
早在新历96年初,为让“华城条约”与“伦泰条约”再延长五年进行的谈判,因为狭夷皇国的故意刁难,显现出谈崩的征兆后,南江舰船设计院就已自筹资金,其实是从浦州造船厂获得一笔资金,提前启动了新一代舰队航母的设计工作。只不过,在最初阶段,南江舰船设计院的设计师依然觉得,能通过谈判让条约再延长五年,因此新航母的吨位依然会受到严格限制。
在最初的几套设计方案当中,南江舰船设计院秉承一贯传统,采用一些风险比较高的新技术,以求在不增加总吨位的情况下,提高战舰的性能,准确说是解决“帝都”级上存在的问题。
这明显不对海军的胃口。
不要忘了,“帝都”级上存在的问题,几乎都跟采用的不成熟的先进技术有关。继续走技术路线,不但无法解决已有的问题,还会产生新问题。这么做,等于在往“帝都”级造成的伤口上撒盐。
严格说来,新历96年上半年搞的几套方案就是在解决“帝都”级存在的问题,并没大幅度提高海军最重视的航空作战能力,本质上并无明显改变,可以看成是“帝都”级的改进方案。
其实,这也正是南江舰船设计院自筹资金搞设计的目的。
虽然早在两年之前,海军就预订了第二批次四艘“帝都”级,但是在新历96年初,海军已经明显对还在船台上建造的两艘“帝都”级感到不满意,或者说缺乏兴趣,没有明确的续购愿望。
不是说条约规定的吨位已经用完,而是“帝都”级存在太多问题,缺乏吸引力。
到下半年,情况终于出现了转机。
虽然续约谈判还在进行,但是有足够多的迹象表明,狭夷皇国绝不会续约,因此持续了十五年的海军假日,肯定会在新历97年的第一天宣告结束,至少会废除部分条款,以保持战略平衡。
当时,帝国海军收到了可靠情报,狭夷海军准备在条约到期之后,开工建造两艘“理想型舰队航母”,而且纽兰海军也有类似的计划,准备在海军假期结束之后,立即动手建造新一代航母。
虽然从事后的角度来看,狭夷海军的“理想型舰队航母”,其实是“翔和”级,而纽兰联邦在当时也只是增加了一艘“约城”级,重新设计的“埃塞”级受种种因素影响,首舰的开工时间一再推迟,但是在条约作废之后,在极有可能遭到列强群殴的情况下,帝国海军绝不敢掉以轻心。
当年八月,帝国海军以委托方式,让南江舰船设计院针对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或者说在可承受范围之内,能造出什么样的航母,哪个吨位最具性价比,何种尺寸的航空作战能力最强。
因为“海军假期”还没结束,而且延长条约的谈判正在进行,所以相关研究工作全都是秘密进行,没对外公开。海军也没让南江舰船设计院拿出具体的方案,只要求对基本方案估算性价比。
这个要求,等于在暗示,战争快要爆发了。
以往的几次大规模战争,包括上一次大战,在开战之前,帝国海军都秘密统计了舰船的建造因子,依照性价比列出清单,确保在战争期间,准确说是进行战争动员之后能最合理的利用资源。
到了年底,在南江舰船设计院递交报告前,华城那边的谈判有了结果。
因为狭夷海军已经决定不再延长条约的有效期,所以梁夏帝国跟两个夙敌,即纽兰联邦与布兰王国达成了协议,以新历97年的年底为期,在此之前放松对包括航母在内的大部分主力舰的限制。到新历97年的年底,狭夷皇国还没有回头,“华城条约”与“伦泰条约”就正式作废。
简单的说,三支一流海军给自己弄了一年的缓冲期。
在这一年之内,舰队航母的吨位上限提高了一万吨,为35000吨。
当时,纽兰联邦与布兰王国希望在没有狭夷皇国参与的情况之下,把“海军假期”延长到新历101年年底。
至于放松限制,根本不在两个列强的考虑范围之内。
闹到最后,三方都做了让步。
关键,帝国海军也急了。
不要忘了,由“华城条约”与“伦泰条约”共同促成的“海军假期”是战后世界和平稳定的基石。
现在,这块基石就要粉碎了!
十五年的“假期”结束之后,帝国海军才如梦方醒。
在东望洋,狭夷海军有四艘舰队航母,而且能在两到三年之内扩充到六艘;纽兰海军有四艘舰队航母,有望在几年内获得第五艘。如果把布兰皇家海军派驻梵炎洋的算上,帝国海军在新历97年到99年要面对十余艘舰队航母,而在新历99年之后,甚至有可能得同时面对十五艘!
把两艘还在进行舾装的“帝都”级都算上,帝国海军也只有六艘舰队航母!
虽然单独拧出来看,论航母实力,帝国海军绝对是第一,超过了任何一个对手,但是帝国海军要对付的是所有列强,因此要比较,也该跟其他列强的总和比,而不是跟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列强比。
帝国海军再是能打,六艘航母也不够用啊!
所幸,在大萧条的摧残之下,西方列强也并非铁板一块,因为贸易摩擦等等问题而矛盾丛生。
在“马放南山、刀剑入库”十五年后,没哪个列强拥有发动一场战争,并且取得最后胜利的绝对把握。
当时,摆在众多列强面前的现实就是。大家都有足够自保的军事力量,却不足以在一场全面战争中取得决定性胜利,更别说是战胜所有的对手。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列强都需要时间重振军备。
再急,也无法在一夜之间造出几十艘航母。
从动员角度看,肯定需要时间对工业体系进行整顿,还要对资源进行梳理,一年缓冲期很有必要。
说得形象一点,将要进行的是一场马拉松,在开始之前肯定要花时间做热身运动。
到了年底,帝国海军拿到了南江舰船设计院的报告。
此时,两艘“帝都”级已经下水,进入到舾装阶段。
虽然按照规划,接下来要让几艘战列舰上船台进行中期大修,但是最迟到新历98年的第一季度,浦州造船厂与刺州造船厂的两座大型船台就会空出来,而且各自新增的两座五万吨级船台也会当年中期竣工。
此外,还得考虑申请建造的拨款。
如此一来,在新历97年年底就得拿出具体的设计方案。
一年时间,算不上充足。
不要忘了,休假的可不止是海军,还有为海军服务的舰船设计院与造船厂。
为了简化流程,帝国海军没有按老规矩走正常招标流程,而是把包袱甩给了南江舰船设计院与浦州造船厂。
简单的说,让这两家企业牵头组建一个集设计与建造于一体,能承接新式航母设计与建造工作的团队。
这么做除了能简化流程,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好处,节省了设计费用。
严格说来,也不是节省,只是不需要提前支付,而是分摊到建造的航母上,算在了建造费用里面。
问题就在这里。
因为需要分摊设计费用,海军又不愿意为此增加每艘航母的建造费用,所以就只能在其他方面想办法,比如一次订购所有设备与零件,跟钢铁厂等上游厂商签订长期供货协议,按统一标准建造等等。
这些办法,无一例外都要求扩大建造规模。
像“帝都”级那样,一次建造两艘肯定行不通。
所幸,在当时,这不是问题。
谈判期间,海军就表示,第一批就会订购四艘,而且会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立即订购第二批。
关键就是,按照规划在新历99年的年底,浦州造船厂与刺州造船厂将各增加两座五万吨级船台。因为其他三家大型造船厂也在扩建,能够承担非航母之外的其他大型战舰的建造工作,所以到那个时候,仅这两家造船厂,就能够同时安排八座五万吨级的船台为海军建造航母。
有了这个保证,南江舰船设计院立即有了动力。
只用半年,南江舰船设计院就按海军的要求拿出了第一份设计书。
大概是为了赶时间,也为了降低成本,第一个版本其实是“帝都”级的放大版,通过增加排水量解决“帝都”级存在的问题,比如通过放大舰体尺寸与扩大飞行甲板面积,增加了载机数量。
显然,这种设计肯定无法让海军感到满意。
只是,扩大吨位的设计思路得到了海军的首肯。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海军明确了一点。
建造成本为唯一的考量标准。
简单的说,海军只提出战术性能指标,比如航速要达到多少、搭载多少架飞机、全甲板进攻模式下的出动架次、设置多少座大口径高射炮(后来取消)等等,不对吨位与尺寸等指标做限制。舰船设计院唯一要保证的,就是在实现战术性能指标的前提下,不得超过海军定下的建造成本。
虽然建造成本跟吨位成正比,但是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
拿“帝都”级来说,因为采用了大量的先进技术与设备,所以最终核算下来的建造成本比“龙江”级多出大约四成,基本上跟改造后的“龙江”级相当,可实际的作战能力并不比改造后的“龙江”级强多少。如果把耽搁的时间成本也算上,那么“帝都”级的性价比远不如“龙江”级。
后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军在两艘“帝都”级上用的经费,差不多能再造两艘了。
可见,为了降低吨位而大量采用先进技术,反而会导致建造成本上涨。
这个新的标准,等于放开了设计师的手脚。
关键,对吨位不再做任何的限制。
严格说来,也不是完全没有限制,至少在新历97年必须把标准排水量控制在35000吨以内。
当然,这已经给了设计师足够巨大的操作空间。
到当年的年底,南江舰船设计院向海军提交了两套设计方案。
第一套以“帝都”级为蓝本,重新设计了舰体,而且大量采用已经在“帝都”级上得到应用的新式技术与设备,以此来控制风险,降低设计与建造的总费用,以期达到海军提出的成本标准。
第二套方案是在第一套方案的舰体上,采用更多仍然在研制,以及暂时还没有成熟的新式技术与设备,不排除进一步增加排水量,达到提升战斗力,并且完全满足海军战术指标的目的。
严格说来,这其实就是一套方案,只是分成了两个步骤。
此外,也算不上设计书,很多细节都没有完善,要在得到海军首肯后才会继续推进。
如果以海军的立场,肯定希望在完善之后,也就是按照第二套方案来设计建造航母。
可惜,已经没多少时间可以让海军浪费了。
当年年底,因为狭夷皇国缔约的概率已经为零,所以在特殊预算会议当中,海军拿到了建造新一代航母的启动经费。按照当时的安排,浦州造船厂与刺州造船厂在完成了最后两艘战列舰的中期大修之后,将不再承担主力舰的维修工作,并且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建造航母的准备工作。
这不是普通的拨款,而是有强制约束力的海军法案。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不造新航母,就得继续建造“帝都”级。
显然,海军肯定不会选择“帝都”级。
不要忘了,在整整一年的舾装中,“帝都”级的很多问题暴露了出来,早已让海军大失所望。
此外,按照南江舰船设计院提交的设计书,第一套方案的综合建造成本并不高,跟“帝都”级前两艘相当。
虽然这么比较很不公平,即“帝都”级是两艘分担设计成本,新航母则是四艘分担,后期还有可能是八艘,但是相对的,新航母的战斗力,特别是航空作战能力比“帝都”级提高了一大截。
当然,海军没有吃回头草的习惯。
数十年来,帝国海军在建造战舰方面,一贯的传统就是喜新厌旧,只要有新的,那就绝不要旧的。
新历97年的年底,海军就跟南江舰船设计院、刺州舰船设计院、浦州造船厂与刺州造船厂签署了一揽子设计建造合同,以委托的方式订购了四艘新式航母,分别在98年第一季度与第二季度开工,保留追加订购第二批四艘的选择权,且承诺的下达订单的时间不得晚于新历99年底。
这个时间点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在新历99年底,两家造船厂将各增加两座船台。
当然,计划肯定赶不上变化。
不过,那些都是后话了。
在新历97年最后一天,新航母的首舰在浦州造船厂铺下第一块龙骨。第二天,也就是新历98年第一天,二号舰在刺州造船厂开工。只不过,在接下来的三个月内,两艘航母的建造速度都十分的缓慢。
不是海军的拨款没到位,而是设计工作还没有完成!
海军下订单的时候,南江舰船设计院只完成了舰体,准确说是基准部分的设计,勉强能让造船厂开工。
造船厂还给出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第一批四艘同步建造,能降低建造成本。
拖到第二季度,在首批订购的后两艘开工之后,建造工作才全面提速。根本原因是南江舰船设计院利用这几个月的时间,完善了设计,把设计图纸交给了造船厂,也就不再需要拖延进度了。
要说,这是帝国海军第一种在没有完成设计的情况下就开工建造的主力舰。
在该级航母上,还开了一个先河。
新历98年的年底,第一批四艘航母还在船台建造阶段,帝国海军就为其举行了隆重的命名仪式。
这可是破天荒的第一回。
按照规矩,战舰都是在完成建造,交付给海军的时候才举行命名仪式,以此象征战舰正式具备了生命。
简单的说,就像人诞生。
哪怕遇到特殊情况,比如在上次大战当中,“龙兴”级的后几艘都是在下水之后就举行命名仪式,以此确保在完成建造,交付给海军之后,能立即启动验收工作,然后加入海军的战斗序列。
为在船台上建造的战舰命名,放眼全世界,也没有多少先例。
按照新的命名规则,舰队航母都以帝国的行省命名,而且采用行省的简称。
首舰被命名为“浦”号,后面三艘依次为“闽”号、“鲁”号与“粤”号,也由此被称为“行省”级,或者是“浦”级。
新历99年10月底,首批四艘“行省”级在一周内陆续下水。
主要性能(建成时)
标准排水量:34750吨
满载排水量:40800吨
总长:270米
水线长度:264米
型宽:31.8米
吃水:8.6米
定员:2880人
飞行甲板长:275.5米
飞行甲板宽:44.5米
动力
锅炉:8台燃油锅炉
主机:4台蒸汽轮机
功率:180000轴马力
推进:4轴4桨
航速:32.5节
续航力:15000海里/16节
武备
高射炮:24门130毫米/L40型(12×2),48门40毫米/L65型(12×4),60门25毫米/L70型(60×1)
载机
通常配置:一个舰载航空兵大队,下设四个战斗机中队、四个轰炸机中队,三个鱼雷机中队与一个用鱼雷机的侦查中队。
战斗机:33架(33+1)
俯冲轰炸机:33架(33+1)
鱼雷攻击机:31架(24+1+6)
总共97架(可以根据任务需求对舰载机做出调整,载机总量通常维持在80到100架之间)
虽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飞行甲板的长度仍然不够,在运作大战后期的舰载机的时候显得非常的局促,但是在大战初期,帝国海军对这种航空作战能力强大,而且因为采用了大量保守技术,使得造价并不高昂的航母感到十分满意,尤其是建造的效率非常高,能节省大量船台时间。
在大战爆发前,第一批四艘还在码头旁边舾装,帝国海军就下达了第二批,总共八艘的订单。
在大战爆发后,帝国海军还提前为这八艘航母命名。
由命名的顺序:011“奉”号、012“苏”号、013“浙”号、014“桂”号、015“冀”号、016“足”号、017“脚”号与018“库”号。
前面的数字为帝国海军在大战期间启用的战舰编号,三位数字为大型战舰,第一个数字为战舰的种类,后面两个数字为战舰编号。之前的十艘舰队航母,也按照服役的先后顺序获得对应的编号。
可惜的是,受建船厂的能力限制,第二批八艘分成两个批次进行建造。
在新历100年,随着四座新建五万吨船台完工,前四艘率先开工建造。因为另外四座五万吨船台,也就是建造首批的那四座船台,被其他战舰占用,所以后四艘要到新历100年年底才开工。
十二艘“行省”级不但开创了大型航母的先河,还成为了帝国海军在大战期间,特别是中前期的中流砥柱。凭借强大的航空作战能力,顽强的生命力与惊人的出勤率,“行省”级在大战中的表现可以用“老黄牛”来形容。只不过,大部分时候,充当的是“消防队员”的角色。
当然,“行省”级并非完美无瑕。
前面已经提到,“行省”级其实是南江舰船设计院给出的两个方案中,为了保证进度而适当简化的低配版。
问题就在这里。
为了能大批量建造,也为了控制成本,以及战争期间格外关键的船台时间,“行省”级大量采用成熟的技术与设备,还有很多不那么突出,准确说对正常作战使用没有太大影响的小毛病没得到解决。最为典型的就是,飞行甲板稍微短了点,在运作大型舰载机的时候显得捉襟见肘。
针对这些问题,帝国海军再次放飞南江舰船设计院。
简单的说,就是本着综合建造成本的设计思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通过放大尺寸与增大排水量来解决已有问题。
这就是后来的“新行省”级。
当然,那已是另外一种航母的故事了。